咸阳:让老百姓打官司更方便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4-12-02 17:05:02 阅读量: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两级法院坚持审判工作走群众路线,积极创新司法为民举措,着力改善司法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司法为民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远程视频接访

    减少当事人奔波

    “你好,我是咸阳中院副院长罗小锋,今天我召集了你所反映案件的承办法官等相关人员一起接访,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反映,现在可以谈一谈。”这是2014年6月12日,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罗小锋通过视频系统接访时,与泾阳县一名信访群众杨某沟通的情景。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该案经泾阳县人民法院、咸阳中院审理,案件已经审理终结。该案当事人杨某不服终审判决,通过视频系统,“面对面”向法院反映“问题”。

    在接访过程中,罗小锋认真倾听了案件事实及经过、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的疑问和上访诉求,同时就杨某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就该案事实、审理情况、处理意见等进行了逐一说明。双方互问互答,有问必答,通过视频系统的交流,最终解除疑虑,就问题解决达成了一致意见。

    杨某对法院视频接访表示满意,并说:“视频接访这个方法很特别、很新颖,对我所反映的问题,法院能给予详细的解释和答复,又可以让我免去舟车劳顿之苦,简直太方便了!”

    近几年来,咸阳中院在为便利当事人诉讼方面狠下功夫:开通了诉讼服务热线,安装了审判信息查询终端系统,便于当事人随时查询案件承办法官、审理进展等情况;实行带班院长信访窗口接访、挂牌公示信访接待名单,畅通涉法涉诉群众诉求渠道;开通院长信箱、立案信箱,优化群众对法院意见和建议反馈机制,确保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

    在此基础上实行的远程视频接访,是咸阳中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法律服务的一项新举措,也是提高涉诉信访工作质效的有效途径。

    该院这次视频接访开启了陕西全省法院视频接访的先河,既拓宽了信访渠道,方便了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又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降低了涉诉信访的社会成本。据咸阳中院信访办主任透露,视频接访这种方式今后要进行大力推广,院领导都将陆续走到摄像头前,与群众“面对面”,把法律赋予的职责与司法为民紧密结合,不断的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沉下身子

    深入基层解民忧

    刘某是咸阳市有名的上访老户,他的案件在6年时间里5次判决、4次上诉,年年上访、逢会必闹。可今天,他说:“终于可以过个顺心年了,以后再也不上访了,感谢人民法院、感谢法官”。

    如何让当事人的诉求能够得到满足?渭城区人民法院领导和承办法官多次上门慰问,与双方当事人谈心交流,消除对立情绪;同时到所在社区走访,了解问题根源,探寻解决途径,开庭时把案件放到社区公开审理,庭审后又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双方邻居共同调解,终于调解结案。被告一次性支付原告各项损失9万余元,当场兑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同时不忘赞扬法院“调处纷争,一心为

    民,主持正义,促进和谐”。

    为了让当事人享受到便捷顺畅的司法服务,自2011年起,渭城法院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大力推行审判“五进”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的方式,办案法官对案件进行现场调解和公开庭审,尤其对执行听证案件、轻微刑事案件、涉及抚养、赡养、扶养等家庭纠纷类案件及继承案件,全部以“五进”方式审理。在处理民事纠纷案件中,根据案情尽量多方了解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发动社会和亲朋好友的力量,做好当事人思想疏导和矛盾消解工作。

    思想上重视、感情上亲近、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处理上务实,这是渭城法院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用该院院长余明涛的话说:“始终要把审判和执行工作当做父母交办之事来办,把来访群众和案件当事人当做兄弟姐妹来对待”。

    “诉调对接”

    拓出司法为民新天地

    “法官同志,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全家人真诚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3月16日,武功县李家坎村村民将一面锦旗送到武功县人民法院,满怀感激之情。

    今年3月12日,村民李某到镇卫生院就诊时,确诊为冠心病和急性心梗,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家属亲友30余人在医院设灵堂、摆花圈。一时间,家属与医院情绪剑拔弩张,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得知这一情况后,武功法院医患纠纷调解室的法官当即介入,与镇政府、司法所、村民委员会及当地人民调解组织联系,合力开展纠纷调处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悉心引导,以诚感化,找到了合法、合情、合理解决纠纷的调处思路,仅用一天半的时间,妥善消除双方对立情绪,使一场医患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针对近年来县域涉法信访问题形势严峻、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和交通肇事案件多发、赔付标的大、判后执行难的现状,武功法院注重诉调对接工作体制创新,先后设立了“信访化解”、“民事纠纷”、“医患矛盾”、“消费维权”、“交通事故”五个专业调解室,同时积极与24个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了横向沟通互动调解网络。

    法院立足自身优势,在诉讼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法官主导下各方力量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积极实施“诉调对接”这一迅捷、低廉、优化、双赢的纠纷处理模式,在全县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专业性强的诉调对接工作新格局。

    自2011年以来,武功法院先后依托专业调解室,调结化解交通肇事、医患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涉诉信访案件等共计1665件,涉调累计兑现金额1230万元。诉调对接的推行,一方面明显缓解了民商事案件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压力,涉诉信访问题也得到明显降低;另一方面极大减轻了群众诉累,提升了人民法院在社会上的公众满意度。

    法官联络

    贴民意暖民心

    2013年一个炎热的星期五,正阳街道办的部分村组干部期盼良久的日子终于来了。下午,渭城法院副院长许海波带着相关庭室的法官来到街道办,为大家就村组在征地补偿款分配中存在的诸多疑问给予解答,让村组干部心里亮堂了许多。

    渭城法院在辖区10个镇(街道)179个村(社区)设立了法官联络工作室,公布了法官的电话。每周五下午,法官到村(社区)开展工作,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纠纷。工作室非常受群众欢迎,联络法官既是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也是简易纠纷的“调解员”、人民调解的“指导员”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化解员”。

    法官彭敏在联络社区走访中得知,两名住户因其中一户安装在房顶

    的太阳能热水器反光强烈问题不能解决,积怨很深。彭敏深入现场查看实情后,将热水器角度“拧一拧”,便立即解决了强光反射的问题。一个小动作,解决了邻里间的大问题,避免了一场官司。

    周陵镇严家沟村村民张某和刘某因耕地界限不清,经常产生矛盾。2013年7月9日,双方又争执起来。张某便给驻村法官打电话。法官张安民、段存禄赶到村上,通过村干部配合,翻阅了当年调整土地的账册,查清事实情况,又回到现场进行丈量,在田间做了3个多小时的调解工作,确定双方均认可的界限,使20多年的争执圆满化解。

    改善为民服务设施

    彰显人文关怀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