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乡人大的那些年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09-29 16:27:20 阅读量:

 

——纪念人大制度创立60周年
父亲罗才国曾于2001年开始在青山乡从事五年人大工作,渡过了职业生涯中一段非常有意义的时光。父亲今年58岁,接近花甲之年的他回忆起那些年的往事,深深地为商南人大的发展成就感到高兴。
1999年10月,父亲从县城附近的党马乡政府调动到青山乡政府工作,他当时在基层乡镇工作了二十多年,在全县近一半的乡镇都工作过,足迹几乎踏遍了商南的沟沟叉叉。一年多后,父亲被任命为乡人大副主席。乡镇人大是我国最基层的权力机关,与最基层的农村群众朝夕相处,特殊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乡人大的工作就是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基层政权。
乡人大没有专职机构,除了主席、副主席,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所有的乡干部,包括人大,都要包村抓综合工作,包括调解纠纷、计划生育、防汛防火、农田基建等。所有干部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很少时间、很少精力用在各自业务工作上。因为人手少,经费保障难,大到筹备人代会,小到起草文件、安排会务,无一不是“事必躬亲”,既当领导,又当办事员,而且经济待遇很低。那个年代的乡干部,交通工具普遍是摩托车、自行车,很少有乡镇领导能坐上小汽车。通讯工具则是最常用的固定电话,大部分干部身上别着传呼机,手机在当时属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用。办公用房是两排陈旧的青砖瓦房,遇到连阴雨天,房里顶棚到处都漏雨,就这条件还是两个人共用一间,既是办公室又兼宿舍。吃饭是大食堂,到了饭点炊事员拿着棍子“当当当”敲响屋檐下挂着的一口破钟,喊上一嗓子“开饭喽!”,乡上的二三十干部都拿着碗筷陆续到伙房来了,柴火灶上不是面条就是馒头菜汤,好像一个礼拜能吃一顿炒菜米饭,因为没有餐厅,围坐在餐桌边吃是不可能的,于是,每人在碗里浇上一勺菜后,便端着碗在屋檐下一排站过去,有站着吃的有蹲着吃的,大家边吃边聊天,简单中透着亲热。有时遇到下乡回来错过了饭点,泡方便面是家常便饭,印象中没有下馆子的概念。
与现在相比,十几年前的乡镇人大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但是,许许多多与父亲一样的基层人大干部,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尽最大能力发挥着人大的作用。他们进农村走访座谈,了解社情民意,调研群众对国家政策及党委政府工作的想法。实施法律监督,听取群众意见,关心惠农政策兑现、义务教育、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对相关单位进行督促检查整改。组织人大代表对群众意见大的站所、单位视察评议,进行民主测评。严格规范落实选举工作,确保群众当家做主投票表达意愿的权利等等。
那时,在进行换届选举之前,父亲组织人大代表分片进入选区进行宣传,将选举法中的枯燥法律规定转换成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遍遍讲解给群众听,让他们真正理解、搞懂选举的意义、程序,力求让他们充分地做好行使民主权力的准备。选举过程中,组织选举委员会按照选区分组下乡,有时能把群众召集起来开会还好点,遇到群众不积极时,就带着选票箱走村入户,边收选票边统计人数,生怕遗漏了哪一家。统计选票时加班加点,公布结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大干部还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乡党委和乡政府的关系。有的乡镇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以狭隘眼光看人大,他们认为到了人大就是到二线了,人大是做样子,不要自己把自己太当回事,还有人担心人大干部话多,碍手碍脚。而人大工作要扎实开展好,也确实需要取得党委政府的的重视,保障人大工作经费,协调各方配合人大工作,支持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尊重人大的法律地位。在解决这方面问题上,父亲应该说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他把握时机经常与书记、乡长等党委政府领导谈心,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充分发挥才智为单位工作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由于父亲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坏心眼,不拉帮结派也不参与争斗,见了领导不卑不亢,和同事在一起没有架子,任劳任怨不斤斤计较,加上他在基层工作时间长,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确实解决了一些复杂问题,乡上领导和干部都喜欢和父亲打交道,遇到事情经常找他在一起商量,听听他的意见。时间长了,大家相互了解,知根知底,工作上配合默契,感情逐渐拉近,父亲取得了大多数领导和同志的信任与好感,工作上自然顺当了。
人大工作没有固定模式,是根据实际情况边实践边摸索,还要结合改革发展大局,在维护稳定的同时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当时全国上下第一要务是抓发展,经济上不去,其他都是空谈。父亲除了在所包的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外,还爱琢磨怎么让群众搞副业挣钱。父亲常想,干部服务群众归根结底还是要领导群众致富。为了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父亲跑遍了青山所有的村组,找致富能人交朋友,到种植、养殖大户家里了解行情,与运输、餐饮、建筑老板攀谈,结合当地特点思考对路的、能帮助群众致富的途径。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对比,他决定亲自示范带头试一试。因为青山属于林区,发展袋料香菇种植收入虽然比较可观,但是国家禁止乱砍滥伐的政策与种香菇消耗木料严重形成矛盾,而且形势越来越紧张,成片砍伐林木已经引起县上乃至省上的重视,大规模发展种植袋料香菇这条路不敢走。父亲最终选择了种植中药材这条路,在上河村致富能人方健家里反复观摩后,父亲借鉴他的经验和模式,首先在自家院里和山上搞起了实验。当时我毕业在家待业,父亲利用周末把方健找到家里辅导培训,我按照方健的技术指导种了40窝天麻(共8两种子)和6分坡地黄姜(80斤种子),平时辛勤遮阴、浇水、除草、搭架,当年底挖出200多斤天麻和500多斤黄姜,效益还算可以。看到这样的试验效果,父亲便在青山大力宣传种植天麻和黄姜,加之受邻近山阳县和河南西峡县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影响,县上秦东公司还专门办了皂素厂收购黄姜,青山群众积极响应,到处都是种黄姜和天麻的人,路上跑的买黄姜种和天麻种的摩托车比收香菇的摩托车还多。2002年,不时传出哪家一亩地挖了多少黄姜、哪家卖了多少天麻的消息,方健种的特级天麻还被南阳的高档酒店收购后做成了高价药膳推广。父亲的思路帮助群众走对路了,他觉得这才算尽到了作为一个党员的责任。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