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乌素沙漠书写女性别样年华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4-08-11 09:01:15 阅读量:


    编者按 榆阳区人民法院郭家伙场人民法庭位于毛乌素沙漠深处,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设在农村的“女子法庭”。1999年以来,“女子法庭”的女法官们,用心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长年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为了大家,丢下小家;事业面前,家庭退次;工作面前,生活退后。2011年以来,受理的上千起案件,审结率达100%,调解兑现率91%,息诉服判率99%,无一起案件发还和改判,实现信访案件零投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许,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榆林考察时特意到“女子法庭”看望了女法官们,对她们坚持调判结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陕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安东多次深入“女子法庭”调研指导,对“女子法庭”坚持调解优先,创新调解模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探索实践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女子法庭”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鲜活典型。

    一个人,当你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敬重还是漠视,就有了几分;

    一个群体,当你真正沉了进去,震撼还是轻视,内心涌动的情感就显现无余;

    这种情感的叠加判断,没想到,竟会在7月流火的榆林毛乌素沙漠颠来覆去……

    说起7位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女人和她们的法庭,不管是南来北往脸上淌着汗水的司机,还是刻着年轮的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是点赞;听了她们的故事,会让人禁不住眼含泪水,油然而生的敬重、震撼怎么也挥之不去……

                                                          生日过在办案的路上

    郭家伙“女子法庭”的真名叫郭家伙场人民法庭,1999年7月,由三个基层法庭合并而成。用当地群众的话说,郭家伙场人民法庭“一夜间全变成了女法官”。

    其实不是这样。榆阳区人民法院院长张向东这样说:“法庭合并后,考虑到当地是交通要道,面积大、人口多,案件以交通肇事、财产纠纷、婚姻纠葛为主,调解任务重。女性法官温柔、细心、耐心又坚韧,于是就选调了清一色的女法官,至今已有18位女性先后在那里干过。久而久之,‘女子法庭’被人们约定俗成叫惯了、叫顺了。‘女子法庭’也不负众望,成了一个品牌。”

    在“女子法庭”干了6年的副庭长李海波,男人的名字,却长得瘦小精干,性情温顺,刚一接触让人心里掠过一种“容易被人欺负”的悯情。庭长郝烨琳讲了一个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别看“女子法庭”小,辖区面积大到3100平方公里,占榆阳区总面积的44%,有147个行政村,人口13万,企业上百家,交通更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运煤专线6条主要道路在此汇接,各种交通肇事也在形成高点,每年发案都在300多起以上,而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案件的当事人99%都在外省市,这给仅有7个人的“女子法庭”带来的工作强度、难度可想而知。

    2012年9月2日一大早,庭长郝烨琳带领李海波和书记员王静轮流开着一辆普桑向河南焦作奔去。这起交通肇事案,原告在山西,被告在河南。在原告不接邮寄,不回电话的情况下,庭长郝烨琳果断决定把审判点搬到河南焦作。三个女人轮流开车,顶着30多度的高温,一路不歇,赶到焦作已是凌晨1点多钟。简单歇息,早上6点,她们匆匆来到被告所在的骏马物流公司,堵住当事人,现场开庭。庭审一直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8点。开完庭又和双方现场调解,一直调到次日的凌晨两点。四名女法官的忘我精神,把有些赖的被告都打动了。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的调解意见,被告现场就表示,一定在法定时间兑现赔偿款。

    当三个女人还沉浸在又一起案件被成功化解的喜悦时,不善言语的李海波小声说:“今天是我的36岁生日,我一天还没有吃饭……”轻轻一句话,让大家顿时沉默,久久难语。郝烨琳搂着李海波说:“明天我给你补上。”

    明天又在路上……

                                                            调解调到群众家里

    再一次到“女子法庭”采访是7月29日,见到副庭长黄俐梅已是上午11点了。黄俐梅快人快语:“我马上要到孟家湾一个当事人家中去调解。”

    “有多远?”

    “四十多里。”

    调解,对“女子法庭”的法官们来说是一个基本功。

    庭长郝烨琳说,我们的工作涉及147个行政村、737个村民小组、13万人口中农民占了90%还要多。针对辖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设立了4个巡回审判点,进村入户现场办案,缩短各类纠纷的停滞期,追求化解各类纠纷的最佳期。

    开庭国徽挂在村里,调解调到群众家里,是“女子法庭”在普法路上的一道风景。她们摸索出的六种“互动调解法”,即:庭前调解法、亲友团参与法、三位一体联调法、趁热打铁法、冷却处理法、真情感动法,曾令陕西高院一位资深法官自叹不如。他认为,人民法官如果不真正接地气,不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苦乐酸甜,不真正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这种无缝隙的调解法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

    当了4年庭长的郝烨琳说的更真切。尽管这一带靠挖煤、卖煤、运煤,过去几年经济确实活跃了,有钱的人也多了,但南北经济发展悬殊也很大。距法庭100多公里远的南部山区,农民的日子还是很穷的,一辈子的所有积蓄只能娶一个媳妇。媳妇一出去打工,就不想回来了。只要女方一提出离婚,对男方就是了不得的事。法院敢判离婚,男方就敢咆哮公堂,大喊要和法官拼命。有的甚至指着我们女法官的鼻子说,你敢判离婚,我天天来找你,你就当我婆姨。

    “调解最能案结事了,六种‘互动调解法’就是从一件件具体的案件中总结出来的。”郝烨琳说。

    发生在牛家梁镇转龙湾村的一起离婚案就是对“互动调解法”的立体诠释。

    转龙湾村有一对小两口感情挺好,2013年4月的一天,小两口上乡上体检,不料男方路遇车祸,终身致残。这一下惹恼了公公婆婆,大骂儿媳是“克星”,一气之下,儿媳外出打工。时间久了,想想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致残的丈夫,儿媳想回来,竟被公公婆婆赶出家门。无奈之下,儿媳到“女子法庭”提出离婚,男方却坚决不同意,也不让进门。公公婆婆甚至放言,你死了也要和我儿埋在一起。女方无家可归,四处流浪,哀怨声声,四邻同情。

    此情此情,对身处农民中间的“女子法庭”的法官们来说,这就是乡情、村情、民情。既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又要一个家庭的安宁,甚至一个村的安宁。“女子法庭”的法官们开动脑筋,她们把庭审搬到村里去,把调解调到家里去,把区妇联、乡妇联的主任请了去,把村干部请了去,把村里有名望的长辈请了去,把男方的娘舅请了去,现场开庭。面对庄严的国徽,面对神圣的法律,面对法官的讲法,妇联主任的明理,亲朋好友的言情,女方的伸张,男方的隐痛,一一道来。尤其是女法官入情入理的调解,一句“如果是你的女儿遇到这事……”竟惹得倔强的婆婆一阵伤心大哭。最终这起引起十里八村群众关注的离婚案,在环环调解中,以双方同意离婚,儿子判给男方而尘埃落定。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