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2 09:24:58 阅读量:
当某乡镇干部凌晨三点还在赶制党建例会台账时,当某社区工作者因应付检查而错过疫苗接种动员时,形式主义的幽灵正在吞噬基层党建的实效性。党建工作例会本应是统一思想、解决问题的平台,却在某些地方异化为消耗干部精力的“第二战场”,这种现象值得深刻反思。
形式主义例会最突出的病症在于“议程固化”。从学习文件到汇报工作,从领导讲话到台账检查,程式化的流程像流水线般精确运转。某县委组织部的季度党建清单显示,仅“三会一课”记录就要填写27项指标,这种过度量化将生动的组织生活压缩成表格里的数字游戏。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固化模式正在产生路径依赖——没有标准模板就不会开会,离开检查清单就不知如何工作。
“痕迹管理”的异化是更深层的体制性病灶。当党建成效被简化为会议记录厚度、活动照片数量、台账装帧精美度时,实质内容反而沦为最不重要的部分。某地开展的“党建品牌创新”竟要求每个支部每月必须上报两个创新案例,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常规工作包装成“创新”,这种倒置的评价机制催生出大量文字游戏和形象工程。究其本质,是把管理手段当成了工作目的。
破除例会枷锁需要重建价值坐标系。上级党组织应当明确“三个区分”,区分必要程序和过度留痕,区分实质成效和表面文章,区分真抓实干和敷衍应付。某省直机关推行的“无会周”实践表明,减少一半会议频次后,干部走访群众时间反而增加40%,这种“减法”恰恰做出了服务群众的“加法”。关键是要建立以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新型考核体系。
形式主义例会背后是治理能力的短板。不会用信息化手段共享数据就层层要报表,缺乏现场督导能力就过度依赖材料检查,这种管理惰性暴露出工作方式的落后。某市开发的党建云平台将83%的常规报表转为自动生成,这种技术赋能值得借鉴。更深层次看,必须改变“会议贯彻会议”的惰性思维,把开会本身当作需要成本控制的管理行为。
党建工作的终极检验标准不在会议室里。延安时期一次著名的组织生活会没有签到表也没有会议记录,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了实际困难。今天我们要传承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不是程序而是作风。当干部们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才有更多精力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班组,这才是党建活力的源头活水。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 :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