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双河镇践行延安精神谱写时代新篇章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02 17:45:13 阅读量:

内容摘要:旬阳市双河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镇党委坚持把延安精神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将延安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为指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围绕"田园双河"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旬阳市双河镇,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作为革命老区,双河镇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践行延安精神,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为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该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围绕"田园双河"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谱写了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优良作风的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仍有重大意义。

双河镇地处秦巴山区,曾是陕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如今,这份精神依然在双河人民的心中熠熠生辉。近年来,双河镇坚持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衔接和乡村振兴,面对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护生态、建家园、修公路、兴产业、改民居,使贫困山村焕发新颜。延安精神在双河镇的具体实践中,通过生态治理、群众参与和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田园双河”模式。

群众自发护河,延安精神照进现实的集体力量

一支义务护河队的诞生与壮大:2017年,双河镇高坪社区妇女主任朱先萍发起成立“女子义务护河队”,最初仅有9名成员,通过捡拾河道垃圾、宣传环保理念,带动了全民参与。旬阳市双河镇,西岔河、潘家河交汇而过,再经蜀河口注入汉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在双河镇高坪社区,有一支女子义务护河队,她们常年活跃在双河岸边,自发守护着一泓清水,不仅换来了水更清、岸更绿,更在当地掀起了全民爱水护河的热潮。

“常常河边转,勤把垃圾捡。确保河水净,清水送京津。”这是高坪社区女子义务护河队老队长朱先萍自编的顺口溜,也是这支民间护河队的“队歌”。这些年,每次巡河护河,队员们沿着河道捡拾垃圾时,总会唱起这首歌。

朱先萍曾是高坪社区妇女主任。农闲时,她经常会到河边转一转,看到散落在岸边的垃圾就会随手捡起来。那时,村民们环保意识不强,时常能在河道里看到垃圾。朱先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2017年3月8日,在社区妇女联谊会上,朱先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妇女们召集起来,组建一支女子义务护河队。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都变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愣是没人响应。

就在朱先萍准备“再动员”时,和她要好的8个姐妹站了出来。就这样,一个由9个人组成的女子义务护河队“出炉”了。座谈会一结束,姐妹九人拎起蛇皮袋、火钳子,拉上架子车就往河边走去。

这是大伙第一次集体巡河护河。朱先萍到现在都记得,那天,她们沿着管护的6.5公里河岸线一路巡查、清理,从上午忙到太阳落下山,捡拾的垃圾、杂物装了整整6架子车。

“咱这儿的水穿过大山、流到大河,哗啦啦一路去北京,有大用哩!”朱先萍说,刚开始,姐妹们没少听风凉话,大伙虽然心里委屈,但都攒着劲,非要干出个名堂来。这些年,除了每个月的1日和15日雷打不动地巡河护河,一有时间,队员们要么到河边捡拾垃圾杂物,要么走村串巷宣传环保理念,成了双河边上的义务清洁工和环保宣传员。到了汛期或旅游季,巡河频率加大了,她们隔三差五还要沿着管护河段走上一圈。

“巡河就要有个巡河的样儿。”在朱先萍心里,这个“样儿”就是把脚印留在河畔的角角落落。让她没想到的是,9个人的坚持,不仅换来了河水更清、景色更美,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截至2024年,队伍已扩展至120人,并推动旬阳市组建44支护河队,总人数超4000人。这一实践体现了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群众路线。推动了全民护河的制度化与长效化。镇党委、镇政政府将护河行动纳入“河湖长制+志愿者”机制,通过签订承诺书、提供工具保险、积分奖励等方式,形成长效管理。例如,护河队累计清理垃圾200余吨,节省清运经费80余万元,并推动“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水质提升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延安精神的绿色发展路径

水环境综合整治打造青山碧水:近年来,双河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将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双河镇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绿色增长,为陕南山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双河镇地处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过去,由于过度开发,部分区域出现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对境内河流进行全面整治,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双河镇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参与生态管护,既解决了管护人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正是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体现。

生态改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双河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在生态农业方面,镇里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标准化核桃园、板栗园、中药材种植基地、稻鱼种养基地等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共计8000余亩,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同时,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在生态旅游方面,双河镇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线路。建成生态水洞沟、游龙河、古墓岭花海等民宿集群3处,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有效的充实了旅游综合收入。旅游业的兴起,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还带动了土特产销售,实现了“生态变现”。与此同时,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深度契合发展。以优质水资源为基础,双河镇发展红油香椿基地、有机稻田等绿色产业,并引入华柔农业等项目,带动就业百余人。同时,布局生态农庄、茶楼、书吧等新业态,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家门口就业、河水中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双河镇的绿色发展实践,始终贯穿着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镇党委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确保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二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面对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困难,党员干部带头实干,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三是践行群众路线。所有生态项目和产业项目均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群众真正受益。

民生事项建设与民意结合,延安精神的群众路线永放光芒

双河镇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延安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将民生建设与民意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决民忧,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民生发展之路。

双河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去年双河镇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通过推动集镇停车场建设的民主听证工作,彻底解决了广大群众停车难这一“顽症”,实现了依法办事、民主决策,成为当地依法行政的正面典型。镇里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集镇停车场建设、污水管道改造、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等事关民生大事。双河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镇政府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组织技能培训,帮助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双河镇民生建设的重点。镇里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资源,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通过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延安精神故事,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基层治理中,该镇创新推行“网格化+民情直通车”机制,将全镇划分为2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去年以来年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信访量同比下降4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双河镇的实践表明,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民生工程才能赢得民心。

制度创新与精神传承,延安精神的现代转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双河镇积极探索制度创新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结合,将延安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实践,实现了革命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地方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也为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双河镇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将党组织延伸到村民小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镇村干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定期走访农户,倾听民声,解决实际问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该镇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深入一线,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党支部+志愿者”形成共治模式。护河队成立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将护河行动与基层治理结合。例如,旬阳市水利局通过整合民间力量成立“守护汉江志愿者协会”,并利用水文化馆普及环保知识,形成“全民护水”的共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向驱动。通过关停污染企业(如矿场、砖厂)、转型养殖产业,双河镇实现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富”的转变。例如,稻鱼种养面积占全镇稻田的50%,依托优质水源吸引游客,带动农产品展销和节庆活动,2024年丰收节期间农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

在产业发展中,双河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种植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实现增收致富。同时,镇里鼓励返乡创业,支持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此外,双河镇借鉴延安时期“精兵简政”经验,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减少群众办事环节。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政务公开透明,提升了治理效能。这些制度创新既体现了延安精神的务实作风,也适应了现代社会治理需求。

双河镇的实践表明,延安精神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制度创新,延安精神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双河镇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启示:弘扬革命传统,必须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创新中实现传承。

未来,双河镇将继续深化延安精神的现代转化,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也为新时代基层发展树立典范榜样。


作者:王全洲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