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02 22:16:58 阅读量:
当诉讼程序陷入“一审、二审发回重审、一审”的循环漩涡,如何避免司法资源空耗,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西安临潼法院渭北法庭以一次关键性的“最后一劝”,在案件发回重审后主动作为,成功促成一起长达三年的民间借贷纠纷达成调解,生动诠释了“实质解纷”的司法智慧。
纠纷由来,程序反复陷困局
原告刘某与被告刘某某因一笔数十万元民间借贷产生严重分歧。案件历经基层法院一审判决后,一方不服上诉至上级法院。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部分事实需进一步查清,依法裁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
此时,诉讼程序已耗时近三年,双方矛盾非但未解,反而因诉讼对抗更加激化,案件陷入“程序空转”风险——若重审后再次上诉,纠纷解决将遥遥无期。
重审关口,“最后一劝”定乾坤
面对可能再次陷入漫长诉讼循环的困境,渭北法庭承办法官并未简单将案件“一发了之”,敏锐意识到此案存在调解基础,是运用西安法院倡导的“最后一劝”工作机制的关键时机。承办法官跳出“程序终结即任务完成”的惯性思维:
精准研判
深入剖析双方核心诉求与矛盾症结,发现症结在于还款方式和期限的僵持。
情理法交融
法官多次组织“背对背”沟通,一方面向被告刘某某释明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严重后果及信用惩戒风险;另一方面引导原告刘某从现实角度考量长期诉讼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寻求利益平衡点
在充分了解双方实际履行能力后,法官提出数种灵活可行的分期付款方案供双方磋商。
实质解纷,案结事了人和
在法官坚持“最后一劝”下,双方积怨逐渐消融,最终在案件发回重审后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刘某某承诺分期偿还剩余本金,刘某则同意放弃部分利息主张。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法官见证下,刘某某当场筹措资金,向原告展现了极大诚意,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彻底避免了程序回流和空转。
本案的圆满解决,是临潼法院践行“高效解纷、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从一审到发回重审,再到调解结案,这起案件的曲折历程印证了“司法程序并非只有判决一条路”。以调解终结纷争,不仅为当事人卸下了诉讼重担,更彰显了司法在“案结事了”目标下的温度与智慧——让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修复社会关系、促进和谐的桥梁。
作者:郭晓雅
编辑:许沥心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