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紫阳县检察院:或许我们的梁家河不在陕北延川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8-06-12 17:25:41 阅读量:

或许我们的梁家河不在陕北延川

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初读《梁家河》是在紫阳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发行工作推进会后的那个周末,多少带着一些完成任务的目的,虽然有所感触,但是迅速被繁杂的日常工作所冲淡。今天下村扶贫回来已是七点多,白天的扶贫工作令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情不自禁的又翻起了枕边的《梁家河》,读完已是深夜......

梁家河,只是陕北延川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习总书记插队到那里的时候“贫穷”与“落后”还是它的代名词。那时候,他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还要忍受恼人的跳蚤。然而习总书记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都忘不了这样一个写满艰辛回忆的小山村,忘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忘不了那里曾经结识的每一位父老乡亲,忘不了那里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因为习总书记15岁来到这片黄土地时,和刚走进社会的我们一样迷惘、彷徨;22岁离开梁家河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了自信。在这里的七年知青生活坚定了他为民做事的信念,磨练了他为民做事的意志,更培养了他为民做事的能力,在梁家河这片热土上形成了总书记的初心。

总书记在梁家河通过书籍充实、丰富自己的修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艰苦的环境可能限制了我们的身体,但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求知的欲望、读书的习惯,它无论如何也不能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在书籍里寻找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最基础的、最直接的、最便捷的方法,习总书记从北京到梁家河,随身的行李就是两大箱的书,从书中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时刻指导着他在梁家河农民化的实践,更指引着他带领十几亿中华儿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

总书记在梁家河通过实践来锤炼、检验自己的能力。初到梁家河,总书记也曾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当过“逃兵”,但当他决定扎根梁家河后,虽然依然没有忘记汲取知识、学习经验,但是他没有像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一样纸上谈兵、自视清高、眼高手低。他将从父辈们那里传承来的团结观、群众观的理论成功的用在了鼓舞、教育、帮助、引导、团结当地群众的实践当中;他运用从群众那里汲取的生产知识、从报纸上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经验,经过论证、考察之后结合梁家河的实际,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全省首个沼气池,这些摸索和实践既将其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一桩桩利民为民便民的成果,也锻炼和检验了他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能力。

总书记在梁家河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中心,形成了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初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智慧之源,我们要增长智慧、增强本领,就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在梁家河,青年的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敬佩之心,他认为“即使是这一个村子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群众场合,给群众环境,他们也都是人物”,在这里从群众身上他不仅学到了生产生活的本领,更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使他一生受益;在梁家河,年轻的总书记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时刻为人民群众考虑,他坚信遇到困难不仅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本身,还要多联系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他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发展生产,为人民群众办下一桩桩实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形成了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初心,培育了他构建并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志和信念。

初读《梁家河》时,我特别想去梁家河看看,想知道这片土地到底有多神奇;再读后,才意识到总书记的梁家河在陕北延川,而我们的梁家河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脚下,在我们的包联村,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哪里都可以成为锤炼我们的梁家河。

(紫阳县人民检察院 熊荣艳)编辑:李思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