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8-18 15:35:16 阅读量:
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太阳村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南依汉江,北枕巴山,316国道东西贯穿,十天高速、阳安铁路紧邻而下,全村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735亩,共六个村民小组,387户1310人,其中贫困户26户41人。
贫困户主要以蔬菜种植、蚕桑、家禽、家畜饲养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只留下老弱病残留在家生活;贫困户中有8户是重度残疾,4户是因病致贫,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致富途径单一、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缺乏、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如何能让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这成了太阳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思考的首要问题。自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石泉县三创办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于2016年与太阳村结对帮扶,经过一年多的精准施策、辛勤付出,太阳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得到了大幅提升。
尽职尽责“结对子”,精准扶贫见真情
为切实做好太阳村帮扶工作,县三创办选派拥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长期与农民兄弟打交道的三创办副主任蒋昌喜和干部周东明驻村工作。一入村,工作队迅速与村两委沟通交流、紧密联系,了解村情民意,掌握贫困户信息,深入贫困户家中,实地走访调研知民意晓民情。长期驻村入户,把农民当兄弟姐妹,事无巨细,上至脱贫帮扶,下至家庭矛盾,都有蒋队长的工作身影,现在是村民有事找队长,谈起其人纷纷赞。
曹秀刚,太阳村四组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勤劳肯干有想法的好小伙,可是天不随愿,突然得了肾衰竭,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瞬间没了经济来源,自己每年看病花费高达七八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死亡的考验,他绝望了。蒋队长知其情况,迅速到家中察实情、解民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办法恢复他对生活的信心,随后通过民主评选和动态调整,将其纳入贫困户,增加其医疗报销比例,减轻了他的看病压力,三创办负责人与蒋队长也经常到家慰问,鉴于他自身身体行动不便,雨天门口的小路泥泞,极容易滑倒,三创办节出办公经费,再通过自身筹措,帮助其修建了水泥阶梯并安装了不锈钢扶手。看着原本糟糕的生活,又重新步上了正规,曹秀刚的脸上又挂上笑容,对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筑路修渠送穷鬼,帮贫济困请财神
太阳村三、四、五组的住户大部分都在山沟里,道路不通,用村民的话说,“每次上街进城回家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及出行,村民们迫切地希望能尽快能修上一条干净宽敞的路。如何解决这附近150余户、近500余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出行问题,成了太阳村修路致富的头等大事,驻村工作队长立即将此事汇报给了三创办负责人,三创办立即召开了班子会进行了深入讨论。驻村工作队打报告申请,三创办负责人亲自跑前跑后到相关部门单位办理,争取项目资金。最终工作队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85万余元、三创办帮扶3万余元、村民打底投入25万余元,决定修建一条1.5公里的通组路和一条1.8公里的产业路。该项目于6月下旬正式启动,目前已进入路面硬化阶段,预计8月全面完工,为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成,三创办驻村工作队,不顾烈日炎炎,每日安排工作人员,来到施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监督安全质量,附近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的落实在行动上,为工作人员送来了茶水,村民说道:“现在的干部,工作作风好,头顶烈日、起早贪黑都在工地上,真让人感动。”
蒋队长说:“等修好了路,还计划将路沿线300亩农田和300亩退耕还林地作统一规划,发展家庭式农场,建立‘山上观光,山下农庄’发展模式,让青山绿水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
排忧解难谋富路,改天换地建新村
为了帮贫困户谋好路子找准机会。县三创办6月组织太阳村村委会班子、帮扶队成员一行20余人,到已命名“美丽乡村”饶峰驿站的“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旅游餐饮休闲一体化、堡子村绿色产业能人带动模式,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考察学习。太阳村充分利用本村的地理优势,县旅游接待中心落户建设、现有餐饮和三产良好的基础、地处富硒地带和扶贫脱贫的政策机遇,结合实际,按照“统筹兼顾、联动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原则,以旅游配套三产服务为主,特色种养殖业为辅,以产业带动整村发展,着力提升农家乐农家宾馆餐饮、住宿等服务水平和规模,开发旅游产品,培育特色种养产业,配合美丽乡村建设,以资金整合,土地流转,创业就业,劳务输出,红利分发等方式,促进我村产业发展,为全村发家致富奠定基础。
群众吃得好了、穿得好了、行得好了,三创办工作队还想让大家住得好。这不,三创办又牵头为村里的贫困户修路、打院坝,同时将210国道沿线住户统一规划,对其院落进行了水泥硬化,筹措资金8万余元,硬化院坝26户,近3400m2,干净整洁的沿线环境,也带动了周围农家乐的发展,让更多路过的游客驻足消费。
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帮扶,太阳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入户的路更平了,贫困户的收入更稳了,村里的环境卫生更净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也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