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21 15:13:43 阅读量:
自全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以来,华州区杏林镇新城社区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全面完成了贫困居民识别及贫困户录入工作,组织各单位在职党员开展“一对一”定向帮困活动。
在社区走访过程中,有些家庭的确很困难,让人看后很想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我们能力有限,只能帮扶一部分家庭,经过多方协调沟通,我们决定将‘精准扶贫’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让社区中真正困难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为了解决社区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拓展扶贫帮困工作平台,2017年3月14日下午,新城社区组织社区共驻共建单位的党员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开展“友爱共创幸福生活、携手共建和谐家园”活动,在新城社区会议室,新城社区组织农经局、粮食局、园林处、畜牧局等15个共驻共建党支部与辖区14户贫困家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书。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贫困居民逐一介绍了家庭困难实情,各单位根据单位职能及资源优势当场认领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会后各单位分别来到帮扶户家中,实地了解帮扶户生活实情,困难实情,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量身定制“一户一案”帮扶措施。抓住贫困居民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给予解决。各单位与困难家庭共同谱写了一曲“友爱共创幸福生活、携手共建和谐家园”的能量之歌。
自今年3月份在职党员进社区扶贫帮困活动开展以来,已有23户社区贫困居民与帮扶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其中多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居民通过单位职能和资源优势找到了工作,为学习能力强的居民联系技能培训机构,让其能掌握一技之长,从输血到自我造血进行积极改变,稳定家庭收入来源。为无劳动能力的残疾居民通过单位帮扶申请了各类残疾补助,各共驻共建单位经常性的对他们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提供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示例1
家住配件厂的陈文生无固定收入,其妻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其女正在大学就读,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包联该贫困户的单位园林处领导了解到该情况后,当场拍板为陈文生提供了一份环卫工岗位,每月按时将工资报酬亲自交到了陈文生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示例2
43岁的的胡华星,因智力残疾至今单身,且体弱多病常年与药物打交道,与双目失明的76岁老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仅靠母亲的退休金维持生计。法院在职党员们了解到此情况后,一次又一次的到家中走访慰问、解贫帮困,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胡华星一家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
示例3
家住建一队的郭师傅是一位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生活来源全靠妻子打工维持,但是2015年,他的妻子却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为了治病欠下了大笔外债,仅有的一子大专毕业后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无法外出打工挣钱,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的现状让这一家三口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华州区编办的党员同志们了解到此情况后,积极寻找资源帮助他们,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惠民政策向他们倾斜,让郭师傅一家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示例4
家住铁路医院住宅区的贫困户于洁是一位43岁且未婚的妇女,患有智力和肢体双重残疾,与80岁高龄的父亲同住,其父常年瘫痪在床,家中的生活来源就是父亲微薄的退休金和于洁的低保,每月仅看病吃药就要花费一半的收入,而且他们父女二人均无自理能力,只能依靠于洁的姐姐抽时间来照顾。统计局党员同志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于洁家中,耳听着于洁姐姐诉说家中的不幸,眼看着他们举步维艰的现状,都感到十分难过,在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后,在职党员们认真的记录下来。社区工作人员说道:这个家庭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撑,哪怕就是来谈谈心,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和支持。在场党员纷纷表示,一定会尽自己能力来帮扶这一家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示例5
家住给水队的彭小英年幼时因车祸造成腿部残疾,本就生活困难,几年前又不幸患上乳腺癌,为了治病,已经负债累累,丈夫也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正式工作,仅靠打零工维持家中生计。华州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党员同志们积极帮助她做家务,叠被子、整理房间,与她倾心交谈,互拉家常,询问了她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详细了解了她的身体状况,在得知她患有乳腺癌后,立即拿出手机,向妇联、民政局等部门咨询相关帮扶救助政策,并鼓励她要积极乐观、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表示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质安站的党员干部们,将继续对她给予关怀。
截止到目前在职党员扶贫帮困活动在社区的牵线下已为众多的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及关怀。这项活动不仅是在职党员进社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同时又能把当合政府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通过助人自助,为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提供就业岗位,寻找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状况。让贫困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定对生活的信心。让一帮一扶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在社区内落叶生根,开花结果,让扶贫帮困更接地气,服务出特色,服务在刀刃上,让贫困居民和社区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社区和贫困居民间架起一座暖心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