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家访”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7-23 11:44:31 阅读量:

                 

(王亚锋 赵磊 通讯员:蔡勇)副标题:第一次“家访”——韩城公安民警拜访贫困户新居小记。王徐科,男,76岁,系板桥镇共裕村土一组村民。他一家三口,妻子和儿子都是残疾人,无劳动能力;他本人身体较差,加之年龄较大,丧失了劳动能力。精准识别以后,被确定为低保贫困户。针对其实际情况,我们量身定制了制定了五项帮扶措施:一是享受板桥镇香菇产业扶持项目,年收益分配800元;二是享受扶贫异地搬迁;三是享受健康医疗全保障;四是享受扶残助残全保障;五是享受低保全保障。王徐科和老伴儿逢人就说:共产党好,党的干部好,真正把贫苦户当亲人呢。
   蓝天下,白色连片的两层楼房,韩城元素的精美外饰,错落有致的格局,远远望去,位于薛峰水库脚下的共裕社区,俨然一个山环水绕的别墅群。共裕社区是我市移民搬迁安置点之一,设计建设161户具有韩城特色的二层农家小院,其中安置建档立卡户35户,并配置双人床两张及床上用品两套,四门双开衣柜两个,抽油烟机、电磁灶、沙发茶几、空调、热水器、电视机配置齐全,可以让贫困户实现拎包入住,无后顾之忧。
   考虑到王徐科简陋的居住环境,板桥镇政府、共裕村村委会商议后,将他列为第一批搬迁人员。6月26日,是王徐科老人搬新家的日子,他早早的来到共裕社区,通过抽签分到了16号房,在签订入住协议书时,老人不停的问工作人员:我带了习主席的画像,能不能挂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人高兴的签订了入住协议,并高兴的带着家人和亲戚、朋友来到新房参观。帮扶干部帮助王徐科一家搬去生活必需品,并教会他们使用各类家用电器,共同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张贴在客厅的正中央,老人家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当我们来到王徐科家里时,王徐科和老伴儿正在跟村民聊天,听到我们的声音后,急忙从房间里出来,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说:这么热的天,让你们可费心了。听说我们过来完善一下资料,老人赶紧把茶几收拾干净,然后就去厨房了。过了一会儿,他端出一盘西瓜,说:赶紧吃、赶紧吃,这是你们上周给我买的,我没舍得吃,就等着你们过来呢。说完把西瓜一块块递到我们的手里,给坐在沙发上的村民一边递西瓜,一边说:这几个娃比我自己的娃都亲,帮我卖枣,还给我送西瓜,你尝尝看甜不甜。村民接过西瓜笑着说:老王,你可真有福气啊。
   还没等西瓜吃完,老人家又拿来了茶杯,我们连忙说:伯,不用了,都吃饱了。老人家说;不行,今天我有好东西,你们一定要尝尝。从厨房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暗红的东西,我正纳闷这是啥呢,他拿起勺子舀着就往杯子里放。我定眼一看,原来是红糖。老人一边倒着水,一边给我们说:这是我亲自去买的土红糖,跟外面卖的不一样。望着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红糖水,我陷入了沉思:老人出身于旧社会,成长在新社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承受过十年浩劫,也尝到过改革开放的甜头,可以说是新中国的成长的见证者。如今生活依然贫苦,除了自身原因外,更多的还是无奈。如今搬进了新房,依然不能忘却党的恩情,依然珍藏着自己年少时的珍贵记忆。家里来客人了,把自己珍藏的红糖拿出来,让客人尝尝甘甜的味道。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是搬家了就脱贫了,不是有吃有穿了就没有期待了。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他们会担心像现在这样的生活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杯滚烫的红糖水,烧灼着我的喉咙,提醒着我们帮扶干部: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鼓足干劲,共同发力,用心、用情、用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编辑:王梦苹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