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驻村日记-榆林佳县:“衰落”的富裕村 创新的脱贫路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6-14 19:51:09 阅读量:

 每个贫困村都有致贫的原因,只有摸准穷根,才能药到病除。榆林佳县木头峪镇的王宁山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现在却没落为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今天的驻村日记,就让我们跟随我台驻村记者郭耀东,走进这个曾经的富裕村。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但我对秦晋接壤的山城——佳县却很陌生,只知道这里盛产红枣。走进王宁村,平整的水泥村道、宽阔的广场和千亩枣园,让我无法把这里和贫困村联系在一起。驻村的第一书记告诉我,这里有87户贫困户,209名贫困人口,占全村的14%。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昔日的富裕村变成贫困村呢?

一大早,我跟着驻村扶贫队来到村里的枣园,帮助村民改良枣树。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 第一书记 杜军锋

我们推广枣园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使树体有限的营养得到集中供应,这样可以提高坐果率和优果率。

他叫杜军锋,是王宁山村驻村的第一书记,也是佳县林业局副局长,老杜告诉我,这几年佳县的红枣内忧外患。外患是这几年新疆枣异军突起,大量挤占市场。内忧是佳县红枣连年歉收,劣果率增高,客商逐渐流失。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 第一书记 杜军锋

原来咱们红枣市场价还比较好一点 ,一市斤可以卖到1块多到2块钱。 但是近几年市场价不太好,一市斤能卖到4、5毛钱 ,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

王宁山村95%的土地都被用来都种枣树,过去曾经因枣而富,现在也因枣而穷。红枣的销量和价格决定了村民一年的收入。红枣市场的逐年疲软让一些原本还有收入的村民,变成了仅能吃饱饭的贫困户。如何振兴枣业、并发展多种经营,是村子摆脱贫困的关键。

在我们准备离开枣园时,扶贫工作队的人打来电话,说村里修养猪场遇到了村民阻挠。我们赶到现场了解到,原来村里成立了养猪合作社,修猪场的路要占用村民李随爱家一部分枣树地。李随爱坚决不同意,但如果绕开她家的地,工程巨大,超出预算,而且修养猪场对村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扶贫工作队的人轮番上阵给李随爱做思想工作。

这个合作社建起来,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的。再一个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它是需要人的。 这个用人过程中,优先考虑咱们贫困户。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扶贫工作队 队员 白利如

虽然反复做工作,但没有任何效果。最终,为了不影响工期,村干部张海勤决定用自家的好地来兑换李随爱的地,这才征得了李随爱一家的同意。

反正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合作社办起来。办起来以后,贫困户脱贫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 干部 张海勤

驻村书记杜军锋告诉我,他们反复研究,认为要想民脱贫致富,还得在红枣产业上做文章。去年秋天,他从和西北农林大学教授的交谈中受到启发,决定试验酿制红枣酒,延伸红枣产业链。目前,已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为贫困户每家购置了4000多元的蒸酒设备。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党支部书记

张宝宝

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可简单。就发酵好枣倒进去,盖子盖上,烧火就行了。

如今,一些贫困户已经开始从红枣酒中收益,贫困户张如福的两个儿子两年前先后意外离世,老年丧子并没有将老人击垮,去年秋天扶贫小组给张如福家购置了蒸酒设备,鼓励他酿红枣酒。第一批红枣原浆酒刚蒸出来,500斤就卖了7500元。

(凌晨)12点, 最迟2点就起来。我就坐在这儿蒸上酒了。我自己的枣,糖钱抛过,1斤枣就估了5块钱,好价了。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 贫困户 张如福

 

记者

枣等于一斤卖了5块钱。

是这样。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 贫困户 张如福

我给老人简单算了一笔粗账,1斤枣以去年为例,如果卖到5毛都算不错的价钱。而老张蒸好的红枣原浆酒1斤可以卖到15块,减去5块钱成本,1斤枣净利润可以赚2块5到5块钱。如果今年能把蒸出来的酒卖完,张如福老人就能挣到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者手记:张如福老人说,虽然现在很累,但他有信心,只有还能动,就不能让穷跟着自己。老张的话让我感动,王宁山村的村民很勤劳,大家都有摆脱贫困的决心,现在如何重树村民致富的信心、延长产业链是这里亟待解决的问题。延伸红枣产业链、发展特色养殖或许能帮助他们重现昔日的富裕村,加油,王宁山!加油,乡亲们!

 

 

【陕台第一新闻记者:郭耀东】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