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3-21 21:39:35 阅读量:
这个鞠躬,多多少少有点心酸。
在昨晚的西安地铁三号线新闻发布会现场,西安市副市长吕健,面对“抽检样品”均不合格的结果,深深地俯下身来,鞠躬致歉。
同时,这也是西安就地铁三号线自13日被曝出问题以来,官方第二次“夜间回应”。而且,吕健是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领导干部牵头并向全体市民致歉,在西安的新闻发布会历史上,这是少有的。
对于舆情的回应,这次可以说是比较及时的。
但,也仅仅是比较及时!
“连夜”总在“负面”后
“事情发生后,某某领导、某某部门,连夜召开某某会议”、“连夜大检查”、“连夜整治”、“连夜调查”等等。
我们总能从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连夜”刷出这样的新闻语汇来。好比人民日报去年狠批的“亲自”二字是“领导”标配一样,“连夜”似乎也成了“负面消息”的“标配”。
不可否认的是,行政效率较以前提高不少。而随着网络触角对于政务信息的延伸、公众对于知情权的渴求以及政府部门的主动推动,对于舆情的回应,官方正在“越来越及时”,一个“不能捂、躲、拖”的意识正在形成。这是可喜的!
可是在“连夜”的后面,总是暗含了些公众的无奈。
比如,去年的一期电视问政结束后,据报道,被问政的西安市城管局居然“连夜出台了50项整改措施”,又“连夜检查了N条街道”,不可不谓“兴师动众”。
又比如,西安市食药监局在一次问政现场,面对久久不能查处的“城中村黑药店”,当场就回应“3天可以做好”。而事实也是,问政之后,他们“连夜连日”的行动,打击取缔了城中村多少多少黑药店。
但“连夜”收到的舆论效果,却一半一半。也许,官方想给公众展示的是“我们知错了,我们在努力”的态度,但舆论似乎总偏向于“事情出来了,才连夜”、“既然一曝光连夜就能做好,为何那么长时间不做”等诸如此类的理解。
换个语境说:舆情出来了,反应机制很“连夜”,值得赞扬。但问题是,世上从没无因的果,“舆情”又是因何而存在的?
当我们“连夜”谈论三号线的时候,我们还在谈论什么?
地铁三号线的舆情爆棚,大概是西安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的第一次行政能力测验,也是“行政效能革命”、“五星级服务员”的一次“摸底考”。
根据现在的公开报道来看,成绩斐然。3月13日舆情出现,16日10点36分西安地铁官方微博发声核查;16日23点50分西安市政府做出“一查到底”的回应;17日11点45分,西安召开有关地铁三号线舆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19日21点30分,召开第二次发布会。
但是,当我们在谈论“地铁三号线”的时候,我们可不仅仅是在谈论“对舆情的回应”,而且这也不是舆情关切的重点问题。
关于陕西奥凯电缆有限公司,根据昨晚新闻发布会透露的消息:8人已被控制。208坊友纷纷发来私信:不仅仅是奥凯公司的问题,如何招标的?怎么中标的?怎么审批的?不合格又为什么能被采用?
地铁三号线有多重要!这显然不是一家“为三号线而生”的企业能够“暗箱操作”得了的。
而公众对于陕西奥凯电缆公司以及背后“有无利益输送”等问题的“死磕”,恐怕也不仅仅是对三号线本身真相的渴求,更多的潜台词是“城市建设能否给我们安全感”。
须知,奥凯这样的公司,不是第一个,也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电缆”已不是第一个“质量问题”,但期待它能是最后一个。
西安市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雷厉风行”被民间舆论讨论已久,被800多万西安市民寄予厚望。
当公众在“连夜”刷屏地铁三号线的所有显在和潜在问题的同时,其实刷的是对西安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新政治生态、新官场风气、新治市治吏手段、行政效能的新高度等方面的迫切期待。
一切,不只是“连夜”那么简单,更不止于“连夜”。
别让"连夜"成为"白天"的"背锅侠"
根据规划,西安将来要建设23条地铁。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有关部门最后要“连夜”行动,才能怎么样。
苍蝇不叮无缝蛋!利益,可是往来之事。所有的灰色箭头,最后多半会指向公权部门,损伤的公信力并不是“连夜”可以弥补回来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平时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认真检查、严格审批,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属于自己的工作日里,能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又何来的“劣质电缆”?何来的“利益输送”土壤?
一位新闻发言人当年火了一句话,“我反正是信了”。公众怒火,纷纷朝向了他。最后,这位新闻发言人“被处理”了。其实,当时事件本身引起的舆情已经很轰动,谁的发言也平息不了公众的怒火,再连夜和快速的舆情反应也拯救不了平时积攒的问题所带来的不堪后果。坊间因此有戏言:越重大的负面消息,越废新闻发言人。
又如前几年流行的“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还真有市长、环保局长被公众舆论所迫,最后无法回应,就真跳下河游泳以检验水质。一时成为坊间趣闻。但,其实细细想来,公众才不是要“官员下河游泳”,只是对于“绿水”的殷殷期待。再换句话说,如果平时环保工作很到位,又何须“市长下河”?
“连夜”,只是跳了“白天”所挖得坑。
西安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时代”,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也提出,不要在最好的位置打瞌睡。也希望在未来的建设进程中,能少一点“白天的瞌睡”。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连夜”去做什么。
更何况,公众想要的也不是一个“连夜”。
来源:人民日报陕西分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