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公安局五措并举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11-11 18:38:19 阅读量:

榆林市公安局从2013年起,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强化五项措施,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极大的提高了治安防控能力,有效的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破解推动实施不力的难题。榆林市公安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指标及项目化管理办法》,实行“县区公安局长、各警种负责人、各基层单位负责人”三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辐射引领作用,选择榆阳社区警务、府谷巡逻防控、绥德公安检查站建设、榆横信息化应用作为全市样板,进行精心打造全力推广。
二、注重顶层设计,破解建设标准不一的难题。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结合中省标准和全市实际,制定了统一的实时视频监控网、区域边界查控网、虚拟社会管控网等建设规划。整合利用原有79个公安检查站,升级改造1173个一期视频监控系统,整合接入视频图像资源1580路、智能卡口系统126套。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实用。在统一建设标准的同时,针对南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将建设任务分成不同的阶段分步实施,优先保障重要部位、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三是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在系统平台方面,整合了刑侦、禁毒、派综、车管、网吧、旅店业等系统平台,接入了民航、社保、电信、医保等社会信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在视频监控方面,部署开展了城市联网报警和农村乡镇、居民小区自建视频“小探头”工作。
三、坚持整体联动,破解防控力度不够的难题。一是信息化预警。出台了全市公安机关社会治安四色分级预警暂行办法,依托接处警系统平台,以7天为一个周期,用“红、橙、黄、绿”4种颜色客观地反映一个辖区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二是网格化布警。将全市城区划分为83个巡逻警区,制作了详细的警区《警情防控图》,配备了1430名巡逻警力、205辆巡逻警车,采取“四班三运转”、错时工作制等灵活机动、贴近实战的勤务模式,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工作。三是扁平化指挥。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依托350兆集群系统、GPS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治安卡口等系统平台,建立了报警、监控、指挥与处置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了联网报警与接警指挥、视频监控、路面巡防的一体化运作。
四、实施信息主导,破解应用水平不高的难题。一是全员化教育培训。按照领导带头、全警参训原则,部署开展了“科技信息化应用提升年”活动,将信息化应用作为民警教育培训的必训内容实施强制入轨。二是全警种信息采集。按照“谁主管、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信息采集质量终身负责制度,有效解决了“重建设、轻管理,重受理、轻录入,重录入、轻维护”的问题。三是全方位实战应用。将防控体系实战应用作为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坚持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取证,全市公安机关利用防控体系实施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打击整治、治安防范的作用日益突显。
五、健立长效机制,破解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一是基础保障机制。将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已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采取事业编制、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为全市公安机关增加专职辅警2426名。二是督导检查机制。市公安局实行党委成员联系县区分局包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制度,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检查建设进度、解决相关难题、推动工作落实。三是奖惩激励机制。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应用纳入全年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制定了治安防控体系考核考评办法,实行“一月一考核”。根据《榆林市公安局机关工作奖优罚劣办法》,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津(补)贴发放、立功受奖、晋职晋升等直接挂钩,有效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热情。 (榆林维稳办:张捷)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