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1-10-28 11:00:32 阅读量:
编者按: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强调健全人民法院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将更多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人员纳入特邀调解名册,为群众提供“菜单式”解纷服务。
近年来,在陕西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省高院积极鼓励各级法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模式。全省法院不断深入运行和优化特邀调解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调解服务。本报从即日起对全省部分法院在特邀调解制度优化运行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积极成效进行报道。
他们奔走在古城深处,悉心调解百姓的“疙瘩事”。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或是社区工作者,或是专家,或是律师。
他们是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他们的工作为多元解纷打开了另一扇窗。
社区调解 家门口更方便
10月8日上午,跟随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金岩一起来到唐都花园社区。金岩主要负责院里的诉调对接中心工作,定期参与组织特邀调解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开展调解工作等是他的日常。今年6月份,莲湖法院在这里挂牌成立了莲湖首家社区特邀调解工作室,这儿也就成了金岩又一个诉调对接工作的联络点。
这个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姚美珍命名的特邀调解工作室成立后,金岩和姚美珍便成了熟人。金岩负责帮助提供专业法律指导,姚美珍负责为社区群众提供简单纠纷的日常调解服务。
“在成为特邀调解员之前,我就是一名人民陪审员。通过参与庭审,我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姚美珍告诉,唐都花园社区成立于2011年1月,她见证了这里由“问题社区”向西安市文明社区的转变。姚美珍说,“能通过参与、辅助法院开展普法释理和调解工作,为社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和日常法律咨询,我很高兴。”
莲湖法院以枣园街道唐都花园社区为试点基地,着力创建“无讼社区”。该院对接莲湖交警大队,成立全省首家道交一体化特邀调解工作室,实现与交警部门、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线上信息的互联互通,对于符合道交一体化特邀调解工作机制的交通事故,群众可在特邀调解工作室内“一站式”申请办理,不用再在法院和交警部门之间两头跑。
莲湖法院对接区教育局、区卫健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建立指导督促机制,确保医患纠纷科学合理化解;对接莲湖区总工会,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设立全省首家街办巡回法庭,成功化解多起物业纠纷及劳动争议案件。截至目前,莲湖法院已有在册特邀调解员96名,特邀调解组织11家。
行业调解 解纷往前移
王学斌是陕西省总商会民商事调解委员会委员,一直热心致力于调解工作。2020年7月1日,碑林法院与陕西省工商联、陕西省总商会正式签约,特邀陕西省总商会民商事调解委员会在院设立调解工作站,王学斌成了碑林法院的一名特邀调解员,也是该调解工作站的负责人。目前,经他参与调解的案件已达1356件,实现权益近亿元。
近年来,碑林法院着力推进“1+N”解纷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健全非诉解纷机制,构建法院+工会、工商联、仲裁、商会、婚姻家庭、金融、保险、旅游、道交、建筑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力量的“1+N”多元化解体系,引入20家调解组织、198名调解员,通过线上平台入驻和线下驻点值班双轨同调,全面提升诉前矛盾化解率。
2020年,碑林法院收到线上线下民商事案件立案申请共计20647件。该院将其中的19325件诉前委派至各对应的调解组织,使7309件民商事纠纷被化解在诉前,12016件转立案。这一年,在全省法院收案数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碑林法院收案数出现下降拐点。今年截至8月底,碑林法院民商事立案申请共计16242件,委派调解15177件,实际立案12639件,经诉前化解纠纷3603件,收案数依然呈现了下降趋势。
“诉前调解不花钱、效率高、效果好,能不能把纠纷化解阵线再前移?”这是碑林法院院长张琳明一直深思的问题。为此,碑林法院将司法力量下沉与社区力量协调联动相结合,由点到面不断深化“无讼社区”创建工作,努力形成“无讼”的社会环境,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同时,碑林法院还与区民政局共同设立了全省首家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在线调解工作室,通过在线调解让离婚冷静期发挥最大效用,双方均可在婚姻登记处视频连线法院专业调解员,实现视频在线调解,接受免费法律专业指导。
碑林法院把特邀调解机制运行作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中促进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项重要举措,深入推进,精耕细作,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
律师调解 专业又高效
“一般而言,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需要3个月,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需要6个月,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时间还会更长。而通过委派调解达成和解或者协议,可以不经诉讼,不用开庭和宣判就能解决纠纷,您将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效果稳定。”这段话,是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诉前(委派)调解告知书里的部分内容。
现在,新城法院立案庭从以往的送达立案通知书,变成了先向当事人发放诉前调解告知书。分流员在见到立案申请人时,会第一时间主动告知其诉前调解的快捷性、经济性和高效性,在征询其调解意愿后,引导其优先选择诉前调解。
今年4月份,新城法院立案庭陆续收到一批业主诉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的立案申请。立案庭负责诉调对接工作的法官贺静婷掌握基本案情后,考虑到该系列纠纷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诉请相似,她便积极向前来立案的当事人阐明诉前调解的优势,在征得原、被告双方同意后,将案件委派给新城法院授牌成立的律师调解工作室进行诉前调解。
最终,这批诉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188件案件,全部调解成功并在线进行了司法确认。
“律师也是法律工作者,在调解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阐明事实,也能在调解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采访时,作为该调解工作室的特邀调解员,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卫东向坦言,“调解可以为当事人省去诉讼成本,也让律师积累了更多经验,提高了业务技能,带动了律师队伍的成长。”
近年来,新城法院积极拓宽诉调工作渠道,将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等多类非诉调解组织纳入特邀调解组织名册,与陕西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区工会、区司法局、区妇联、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单位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同时,成立诉调对接办公室,出台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管理规定,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并建立特邀调解与司法确认的紧密衔接制度,明确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和管辖、审查与执行等。
如今,新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受理案件后,立案法官会向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当事人耐心介绍并告知其采用“特邀调解+司法确认”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缩短审理期限,还不收取诉讼费,既便捷又高效,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