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法院:抓好司法作风高扬公信之帆

来源:西部法制报 时间:2014-12-24 10:07:26 阅读量:


  一次,陕西省蒲城县法院的立案大厅里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由于他递交的材料不够齐全,没有能够立案,老人的情绪非常激动,在立案大厅徘徊着、喊着要见领导。

  立案庭的一位中层领导见状,赶忙把他领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句“请坐!”、递上一杯热茶,待他情绪平和下来以后,给他细细地讲解了未能立案的原因并告诉他下来该怎么办。老人听了之后情绪不再激动,连声说:“谢谢!谢谢!”这位中层领导听到老人这么说有些仓促地回答道:“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下台阶小心点!”

    看着老人走出立案大厅,笔者陷入了深思之中:今天如果没有这位中层领导的一举一动,事情又会怎样?正是他一个个的细节和严谨认真、亲和有度的工作作风,才让老人感动不已。

  其实,2014年以来,该院狠抓作风建设,把司法作风作为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推动法院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性常态化地予以推进。如今,作风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已经在法院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每位干警的日常工作中得到显现,而群众则从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正义。

  转变观念:以作风的转变提升办案效率

  让审判在阳光下运行,该院把司法公开作为改进司法作风的着力点。

  今年8月5日,政协民主监督小组在组长、工商联主席任曙的带领下,来到该院二楼审判法庭,受邀旁听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庭后的点评会上,政协委员们从民主监督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庭审的规范性,认为整个庭审活动,严肃认真,程序合法,达到了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目的。同时,针对庭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协委员也中肯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该院副院长杨双定表示:将发扬成绩,修正不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力争使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此举是该院以改进司法作风来促公正,以司法作风的转变来提升案件质量、办案效率的重大举措。

  为了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方便当事人和社会了解、监督和支持法院工作,该院主动把司法公开落实到司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司法公开,做到了案件信息同步录入、卷宗同步扫描、审判流程实时网上公开并接受监督、内部公文流转、装备领用网上办理,网上办案,全院自上而下,从院领导到每一名干警,严格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实行网上办公、办案,没有特殊,不搞例外,促进了审判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高效。

  该院加大网络庭审视频直播和官方微博图文直播,官方微博图文直播达17件,全程反映司法审判工作全貌,更好地落实了公开审判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司法公正,扩大审判工作向社会群众推送和法制宣传效果,从而促进法院工作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除了法庭内案件的公开以外,庭外公开也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法院公众开放日”是该院司法公开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以来,该院陆续开展了“两代表一委员”视察指导工作”、政协委员旁听庭审落实民主监督、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暨“公众开放日”等活动。12月4日,该院开展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暨“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武警中队官兵、老年大学学员、尧山中学师生、新闻媒体人员等40余人走进法院,“零距离”与法院、法官接触,亲身体验法院工作,感受“阳光司法”。在院领导和讲解人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一楼信访立案大厅、科技法庭等,在三楼审判庭旁听了一起刑事案件的庭审过程,近距离接触了案件审理。在长达2个小时的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对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王玉琦代院长当即表示,将把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邀请更多的人走进法院、了解法院。同时,加大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让公正、公开、高效看得见、摸得着。

  司法效率问题一直困扰着该院,也是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院一直处于案多人少的状态,为此,该院转变思路,向司法作风要效率,要求法官应当树立有利于司法效率提高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履行司法职责,不得无故拖延,贻误工作,及时、有效、审慎、适当地完成本职工作;对法官的职业道德上的要求比普通的遵守审限义务更加严格一些。这是因为,从职业道德角度要求,法官不仅应当在审理期限内完成职责,而且应当在审理期限内尽快地完成职责,这些要求极大地实现了司法效率的提升。

  改进服务:落实司法为民新举措

  法院作风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改,改得好不好,这些问题都应该由群众说了算,这是该院加强司法作风建设的思路。

  今年以来,该院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事人等500余人走进法院,向他们通报了法院改进作风建设、推进审判工作等情况,并敞开大门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下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基层党员、干部、老同志和“两代表一委员”等的意见建议,先后发放征求意见表1000份,召开座谈会47场次,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07条,梳理为63条。该院党组书记、代院长王玉琦表示,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法院要全部虚心接受,整理后交业务部门认真办理,切实予以改进。

  大力推进立案信访大厅建设,拓展诉讼服务功能。立案信访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对来诉来访的当事人,在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司法救助、法律咨询、判后答疑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800余次,让问题不出大厅就能得到答复和办理。同时,积极创新和改进服务职能及方式,努力把立案信访大厅打造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服务良好”的便民诉讼场所,还专门安排一名中层领导在立案信访大厅负责接待群众。通过官方微博和网上院长信箱,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和投诉举报平台,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法律的关怀和公正。

  为了方便群众诉讼,该院还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新机制和新举措。今年以来,该院坚持开展审判“五进”活动,先后25次选择典型案件深入农村就地开庭审判案件,为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地法律服务,特别是选择在农村公开审理赡养案件的,达到了一案教育一大片的效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例如,该院2014年审理的一起赡养案件。当时老人到法庭时,向法官哭诉自己5个儿女不管自己生活,没有办法才想让法庭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多年婆媳关系不和,老人的部分子女及家人十分不理解老人将自己告到法庭,认为老人的举动让自己在村邻面前丢了脸、亲朋面前抬不起头,对于调解工作很不配合,法官多次上门做工作,但他们的观点一点都没有改变。

   后来,法官主动与村主任和组长联系,决定在村委会开庭,维护老人的权益。开庭中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尤其是2013年7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阐明了子女赡养老人既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还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第一次明确表明,不回家看望老年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经过这次在全村父老乡亲面前的庭审,儿女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过春节时,几个被告都主动带着礼物看望老人。随后老人亲自到法庭告诉法官,儿女们已经知道错了,也愿意尽自己的义务,就撤回了起诉。这起在村上公开审理的案件,对改善此类赡养问题有很大裨益,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强化监督:纪律作风塑造公信力

  在正常上班期间,发现有个别干警上、下班不按时;冷、横、硬、推、拖现象仍有发生……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蒲城法院的发展,影响着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如何解决这些事关蒲城法院形象的问题,成为了院党组下决心要抓的头等大事。为此,一系列改进司法作风的举措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