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润民心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4-08-03 17:24:33 阅读量:


    汉江和旬河交汇处,水势宽阔平缓,水流执着地向东奔向大海。江河之水孕育着旬阳县45万人的生命,恩泽着两岸的山川万物,同时,也滋养着骆云桥法官上善若水的秉性。

    润物无声

    骆云桥所在的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赵湾人民法庭素有旬阳县“北大门”之称。辖区周边与汉滨、镇安、白河、湖北省郧西等县相邻,人多地广,社情复杂,属全县矛盾纠纷的高发区域。骆云桥担任庭长的8年,走遍辖区4镇65个自然村。截至2013年底,他共办结1531件民商事和刑事自诉案件,指导、参与基层组织调解案件485件,无一起超审限案件、错案和涉诉涉访案件发生。

    在很多人看来,很多事情,并非法庭职责所在,骆云桥都可置之不理,但骆云桥却认为:人民群众遇见纠纷,就像干涸的禾苗,如果能及时给他们以身心上的泽润,就能使他们获得意外的滋养。因此,他不管分内还是分外,只要听说哪里有纠纷,他都会竭尽全力予以帮助和解决。

    2010年夏天,小河镇双泥村邓某和郭某发生界畔纠纷,矛盾随时可能激化。骆云桥冒着漂泊大雨来到当事人家中,苦口婆心、法情并举,历时5个小时圆满化解矛盾。

    2010年,朱玉明等60多个工人在西康铁路复线上打零工,包工头人间“蒸发”。骆云桥同建设单位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交涉,终于为朱玉明等讨回30多万元工资款。

    赵湾镇农民李清孝至今难以忘怀,2010年腊月廿七,骆云桥赶到西安某建设集团帮他们讨薪。腊月廿九,当他从骆云桥手中接过自己的血汗钱时,他颤抖着双手不敢相信。

    骆云桥以水之博大兼容的心态,化解和处理了一件一件民间纠纷。骆云桥说,近几年来,经他的手帮助农民工讨要的工资总额在1000万元左右。

    “居善地,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既是水的特质,也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骆云桥“分外”的事能干好,分内的事就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012年1月,70多岁的高某到山上放牛,在生火取暖时,不慎引起邻居武某的承包林被烧。武某诉至法院,要高某赔1万元。

    骆云桥冒着严寒,和书记员走了30多里山路去调解。眼前的情景让骆云桥心酸:三间土坯房,阴冷潮湿四面漏风。

    看到法院来人,高某表示愿借钱赔偿,希望武某能少要点。骆云桥跑到武某家,反复做工作,武某答应减半。

    骆云桥又来到高某家,高某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跑了大半天,借了大半个村子,也只借到了2000元。”

    骆云桥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一并送到武某家。

    武某不同意,说:“他把我的林地烧了,我做饭、烤火都没有柴火。”骆云桥又说服高某把十几捆柴送到武某家。武某被打动了,案子得以成功调解。

    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基层法官整天面对的大多是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家务事,这些寻常小事解决不好,就会给矛盾隐患埋下祸根,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慎判决,重调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骆云桥化解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

    小河社区个体户李某,生意赔本后无钱还债,被债主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法院判决李某偿还。考虑到李某的实际情况,骆云桥反复给债权人做工作,债权人同意李某分四次将欠款执行完毕。最后一次,李某非要媳妇炒几个菜,请骆云桥吃饭,骆云桥婉言谢绝。

    骆云桥说:“面对百姓诉求,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耐心细致,不怕麻烦,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家事,才能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情、理、法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至柔如钢

    水的品性除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以外,还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洗涤污淖的奉献精神。法官判案也是如此,既要有关心民情民意、达济天下的温情和胸怀,还要有伸张正义、无私无畏的担当和勇气。

    被执行人刘志安至今还记得骆云桥写给自己的劝诫信:……你外出打工盖了楼房,而申请执行人李先云因给你打工,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卧床不起,吃饭、喝水、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几年来,你没有给一分钱的赔偿款。请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这种做法应不应该……

    从2009年开始,骆云桥便将一封封书信送到刘志安的父母处,让其将书信内容告诉刘志安。功夫不负有心人,此举不仅感动了刘志安的父母,也感动了刘志安本人。刘志安终于主动返乡,双方在法庭达成了和解协议,刘志安分期将赔款全部履行到位。骆云桥每次都亲手把执行款送到李先云家里。瘫痪在床的李先云万分感动。

    2012年5月,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在西康二线旬阳段的施工过程中,与工人发生劳务纠纷。情绪激动的工人封堵洞子阻碍施工,该公司诉至旬阳县人民法院,请求排除妨碍,恢复施工。

    “施工不能停,劳务纠纷在诉讼中解决。”骆云桥承办该案后,立即带领全庭干警赶到现场进行调解。情绪激动的工人团团围住他:“不给钱,谁也别想从这儿过!”又撂下狠话:“既然不让我们活,他们也别想活!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骆云桥厉声大喊:“大家静一静,听我讲几句,你们堵洞子的行为是违法的!说狠话,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发生流血事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你们大家先离开,工资一定会给你们的!”

    “我们凭什么相信你!”

    “就凭我是法官!拿不到钱,你们找我!”

    工人们情绪平静了些:“那你给个期限!”

    “一个星期!”骆云桥掷地有声地回答!

    工人们离开了现场,新的劳务队进场施工。

    骆云桥立即带着法庭的干警冒着高温对前期作业面和施工设施拍照固定证据,与建设方落实工钱。但建设方说, 50万元资金缺口这么短的时间内无法到账。

    兑付的日子日益临近,怎么办?

    言出必行,有诺必践。骆云桥打算借款50万元先行垫资。

    接下来的几天,从来没有张口借过钱的骆云桥顶着家人的不解和担忧四处借钱。凭着多年的信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纷纷解囊,十万八万、一千两千,东拼西凑,硬是凑够了50万元。

    8月27日,是骆云桥承诺兑付工资的日子。那天,法庭的院子里挤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他们一个个从骆云桥手中领到自己的工资款。骆云桥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一个柞水籍的农民工拉着骆云桥说:“太感谢你了,我娃今年考上大学,就等着领到钱回去送他上学呢。”

    看着工人喜悦的表情,听着真挚的话语,骆云桥觉得,冒这个风险,值!

    在辖区群众的心目中,提起骆云桥,凡是认识他的人,大家都会都会对他的人品赞不绝口:“骆庭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善良!”“骆庭长,对打官司的群众,热情细致,办案公道!”“打官司想在他身上走关系连门都没有!”“骆庭长经手的案子,无论胜败我们都服气!”

    2012年11月,桐木镇立石滩村李万贵老人弓着身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来到法庭,拿着法院的判决,哭诉自己的不幸和艰难。

    原来,1998年李万贵老人在修铁路时,被山石砸伤,腰椎骨折,瘫倒在床。包工头不给钱,老李便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包工头赔偿老李25000元。

    谁知,判决下来后,包工头不见了。十几年来,干警多次查找被执行人均无果。

    看着满脸沧桑的老人,听着他含泪地诉说,骆云桥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骆云桥把老李的情况向县法院做了汇报,自己则四处奔走,终于为老人争取到司法救助基金25000元。

    15年了,当老人从骆云桥手里拿到救助款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