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4-05-04 17:41:48 阅读量:
四月的延安,黄土高原披新绿,目之所及春意浓。在这片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祥地,如今一种生发于斯的司法便民联动机制——“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正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
“你知道县法院法官要来咱村做法制宣讲吗?”
这几日,陕西省富县茶坊镇马坊村的村民一见面,都在彼此兴奋地询问着。
“知道,是咱村的包村法官赵妮要来,可千万别错过。”村民陈百怀回答得很响亮,毫不掩饰内心的期待。
4月18日,记者赶赴陕北富县,和马坊村的村民一起,来品一品这道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法律大餐”。
赵妮,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用她自己的话说,“爱说话、爱交友,”说的是法律,交的是村民朋友。
上午9点半,在马坊村村委会会议室,拉起了一道“富县法院法制宣讲会”的横幅。着法官制服的赵妮,神采奕奕地望向她的村民朋友。
“不用自我介绍了吧,你们中几乎每个人都熟悉我。”一句开场白,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今天我要谝(陕西方言:意思是说)的主题是:民间个人借贷纠纷中的法律保护。”定这个话题,赵妮是经过细心挑选的。据她的调研,个人借贷纠纷近年来在本地村民中时有发生,且呈现上升趋势。
从什么是民间个人借贷,到怎样写一份合格的借条、如何约定利息、借条的有效期,再到一些棘手法律问题的应对,赵妮深入浅出,一一娓娓道来。她还会时不时地停顿一下,问大家“听懂了吗?”“尽管向我提问。”
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窗外飘着细细的春雨,屋内围坐的二十几位村民在专注地聆听,有的还在仔细地做着笔录。
“很有收获,以前一些糊涂的问题现在都清楚着呢。”笑着看向记者,村民张海海的嘴角挂着一份满足。
“以后再有人问我借钱,我就明白这里头咋回事啦。”说话的是村民张伟森,一脸的心悦诚服。
“我们归纳了‘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五种工作方法,法制宣讲只是其中之一。”陪同的富县法院院长刘尚军告诉记者,这五种方法包括:“法制宣讲会上说、法律咨询当面说、行动不便上门说、见面不便电话说、调处纠纷现场说”。
他坦言,“法官说法”之所以深受群众的欢迎,能在诉前有效化解矛盾,给群众带来便利和实惠,离不开“说事制”的平台。而马坊村,正是“说事制”的起源地。
对此,马坊村村委会主任任长福最有发言权。通过任长福的讲述,一条关于“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2009年,因在210国道马坊村段修收费站征地补偿一事,群众意见不一致,镇村两级干部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党员、老干部和涉事群众,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让群众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公开评议促进了纠纷解决,并由此创立了群众“说事”制。
2012年9月,富县法院以群众“说事制”为平台,利用“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以了解群众法律诉求,方便群众法律诉求,实现群众法律诉求为宗旨,形成了“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便民联动新机制,要求在“说事”过程中遇到法律问题时由包村法官予以讲解,矛盾难以调和时让法官参与调处,群众有法律诉求时由法官提供法律服务。
今年4月1日,富县法院在深入调研、广征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群众说事、法官说法”联动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细化了工作任务、程序、方法、要求及考核管理等。
“突出服务群众这个着力点,深入细致地查找、剖析、整改具体问题,解决好人民法院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真正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在刘尚军看来,工作要求、考核办法等长效机制的完善,正是呼应了法院系统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刘尚军黝黑的脸庞泛出一丝光彩,“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司法为民,我们永远在路上。”
现场回音
从被“说”到去“说”
讲述人:富县华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办公室主任 白富强
和包村法官赵妮的相识,是因为一起劳务合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前年,在我矿上干活的“80后”青年小宋,在井底作业时因路面不平从运煤车上摔下跌伤,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导致截瘫。当时矿上主动配合支付了他的医药费,但对于伤残赔偿金等其他赔偿数额产生巨大分歧。赵妮作为“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的调解法官介入后,几次三番到矿上、村上、家里来做劝服工作。本来案子也没到法院,人家法官就能这么上心帮我们化解矛盾,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作为矿方的代表,最终答应赔偿额由最初的5万元提高到20万元,且当场全部兑付了现金。后来我才知道,这笔钱对小宋来说是一笔“救命钱”,因治疗及时,他现在已恢复了自理能力,跟他父亲去安徽打工去了。感动于法官的不易,从此镇上有什么需要“说事”的机会,我都欣然参与,算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矛盾化解尽点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