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05 11:58:53 阅读量: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精髓,更承载着深植血脉的精神追求。它如同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往与当下,更牵引着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文明的火种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近日,怀揣着对本土文化的探寻之心,我有幸参与了丹江针绣的寻访活动。目之所及,银针穿梭,丝线交织。经纬纵横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绣品徐徐展开,无声诉说着千年的秦风楚韵。
根据资料记载,丹江针绣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鼎盛。商南人在继承传统手工刺绣精髓的基础上,融汇生产生活的独特意境,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秦风楚韵”风格的丹江针绣。其精髓在于巧妙运用结珠针、菊花针、掇绣等十二种独门技法,令绣品质感逼真,形象跃然立体,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独特美学品格。
然而,寻访中我们也直面其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时代洪流下,电脑绣花的广泛应用。机器一日之功,可能要耗费半月功夫。“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精髓,在追求效率的市场浪潮中步履维艰。这现实的梗阻,恰恰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守护之路,不仅需要匠人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与执着匠心,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并进。唯有打通认知、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历史的文脉才能在当代沃土中深深扎根,焕发新生。
离开时,夜幕降临。绣娘工作室的灯光透过窗户,泛着粼粼波光,恰如这门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光影。此刻恍然,文化遗产并非尘封于博物馆的冰冷古董,它就鲜活地存在于这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里,流淌在普通人的烟火日常中。丹江针绣之魂,不只在于那十二种精妙针法,更在于“绣者有心,观者有感”的灵犀相通。
而我们基层检察人的责,不在于案件多么惊天动地,而在于每一起案件都“办得扎实”,每一次守护都“守得心安”。他日再执卷宗,指尖或会忆起今日的银针丝线。绣娘手中的十二种针法,恰似我们办理案件时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运用,每一种技法的选择都需贴合实际、恰到好处;她们“顺着文脉走”的坚守,与我们守护法治精神的执着一脉相承,都是在时光长河中对初心的忠诚守望;而针绣 “雅俗共赏” 的生命力,更像极了司法为民的本质--既需如细针密线般严谨细致,又要如针绣融入生活般贴近群众,让公平正义如同那些布上的图案,看得见、摸得着。原来,无论是守护一方正义,还是传承千年文脉,那份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精进的追求,其内核,竟如此相通。守护与传承,从来都有着相似的模样。(苏咪)
编辑:赵佳欣
责编:雪云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