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调解方案,剩下的13000多块钱,我马上筹措资金一次性付清。”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在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引镇法庭庭长王爱茹的调解下顺利达成和解,当双方当事人正准备签署调解协议时,意外发生了……
原告贾女士突然捂着心口栽倒在地,王爱茹法官一个箭步冲上前,解开贾女士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并在被告老陈的提示下从贾女士的口袋中摸索出速效救心丸,喂到贾女士口中以缓解疼痛,在大家的合力救治下,贾女士悠悠转醒。
这事儿还得从2019年说起。老陈和贾女士是相识多年的生意朋友,老陈因需资金周转向贾女士借款50000元,约定在3个月内归还,但老陈在之后的两年间陆续还款8次,仅偿还了大部分欠款,剩余的13000余元再也没有音讯。贾女士多次催要,老陈也未能还清,贾女士遂将老陈起诉至法院,要求老陈偿还剩余欠款。
法庭上,贾女士气红了脸:“当年是你承诺3个月还清,我才放心的借款给你解燃眉之急,你就是这样对我的?”
“我也是有困难啊,之前我只要有钱就给你还一部分,这不是实在是没招儿了,才拖欠这么久。你非得不留情面,因为这事打个官司?”
该案事实清晰、争议金额不大,王爱茹法官敏锐捕捉到双方矛盾焦点是信任危机叠加情绪对抗,老陈的逾期还款让贾女士心生不满,贾女士的频繁催债让老陈心生抵触,两人因此产生了心结。
基于此,王爱茹法官以“多年友情”为突破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从法理、人情双线切入。
“你当初愿意借款,也是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如果因为诉讼撕破了脸,那不是违背初衷了吗?”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民间借贷本就受法律关系保护,白纸黑字的借条上还有你的签名,这是‘赖’不掉的。而且啊,贾女士在你处于困境之中时雪中送炭,朋友情谊难道还不比金钱重要吗?”
经过的耐心调解,双方态度有所缓和,王爱茹法官趁热打铁,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却没想到贾女士的发病让案件迎来了特殊的反转。
混乱中,老陈不仅全程协助救治,更是主动向王爱茹法官提出还款15000元。“她这病我知道,这次发病可能跟我也有点关系,她倒下的一瞬间我就想通了,朋友情分比钱重要!多的那部分,就当做补偿,希望她早日康复!”

老陈的主动加码还款,让冰冷的借条重新有了人性的温暖,这起案件最终以“调解1.3万,履行1.5万”的暖心结局收尾,取得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法律有尺度,司法有温度。当法槌落下时的清脆声响遇见调解桌前的温言细语,当法律条文的刚性框架容纳人情世故的柔性表达,长安法院秉持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在厘清法律事实的同时,注重修复社会关系、传递司法温度,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力度和温度。
作者:林升春
编辑:侯宜均
责编:马 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