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31 10:52:19 阅读量:
“天气热,心里却舒畅!这段路原本坑洼不平,今天我把它修平整了,邻居们还夸了我几句。”谈及参与公益劳动的感受,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话语里满是真诚。近年来,旬阳司法局吕河司法所建立“线上报备+线下实践+群内反馈”管理模式,引导社区矫正对象从最初的抵触观望,逐步转变为公益劳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在汗水中付出,在认可中收获,悄然实现了从“被矫正者”到“社会贡献者”的角色蜕变。
在创新机制中规范引导
立足公益劳动“教育、感化、挽救”的初心,吕河司法所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出精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即社区矫正对象可自主选择参与清理村级道路(如填补坑洼、清扫杂物)、维护河道卫生、打扫社区公共空间等贴合辖区需求的公益项目。他们通过微信群实时报备劳动时间、地点及内容,工作人员在线全程监管、动态记录,定期线下实地核查。
针对个别“打卡式劳动”现象,司法所创新建立“随机抽查+群众监督”双轨监管机制,通过实时定位复核与村民反馈信息双管齐下,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劳动取得实效。在守住规范底线的同时,充分尊重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自主性。这一实践,正是吕河司法所探索社区矫正监管、教育与实践相融合路径的生动缩影。
在正向反馈中重拾信心
社区矫正对象们用双手改善着身边环境:67岁的王某在山上修补山路,32岁的青年清理河道垃圾,公路边的矫正对象主动清理落石杂草,集镇小区的矫正对象细致清扫电梯与消防通道……这些平凡劳动的背后,是社区矫正对象心态的悄然转变。
曾有人坦言,第一次劳动时手心冒汗怕人议论,如今却主动认领社区卫生清扫任务:“邻居说‘楼道干净多了’,路也平了,心里像被太阳晒过一样敞亮。”这种转变源于群众的正向反馈。群众从起初的“远远观望、小声议论”,到如今主动招呼,谈笑打趣,态度的转变成了最直接的“心灵良药”。一位村民说:“他们埋头干活的样子比啥都有说服力,应该点赞。”公益劳动架起沟通桥梁,让“社会接纳”化作递水时的微笑、聊天时的家常,让矫正对象在被认可中逐步消除心理隔阂。
在躬身服务中实现价值
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体成长,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司法所的档案中,清晰记录着这些变化:有人擅长苗木养护,在清扫道路时顺手修剪绿化带,将杂乱的灌木丛修成整齐的绿篱——从“清扫”到“修剪”,看似顺手的举动,实则是从“完成任务”到“主动创造”的心态跨越,让公益劳动的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
吕河司法所还积极对接社区服务、合作社及技能帮扶等多方平台,推动公益劳动从“体力付出”向“技能奉献”升级。对接合作社时,一位曾从事园艺的社区矫正对象发挥专长指导农户修剪果树,将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助。这种“技能+公益”的结合,让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更成为展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同时,通过微信群分享劳动照片、交流心得,持续强化正向激励,营造“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字里行间满是成就感。不少社区矫正对象还以志愿者身份延续服务,加入志愿服务队。这些举措为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务中重建自我认知、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契机。
俯身劳动的身影背后,是司法工作者春风化雨的引领。当扫帚涤荡尘埃,当心灵褪去阴霾——这份从“心”出发的蜕变,终在“监管力度、教育温度、实践深度”的土壤里,结出新生之果。
通讯员:吉经鑫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