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法院 ‖ 送达接力,让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30 09:38:37 阅读量:

7月的午后,烈日晒得地面泛起白光。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法官助理苗苗抹了把额头的汗,和书记员刘蒙、李娜在大兆村的条条巷道中穿梭,但是由于村里外来人口流动频繁,三人多方打听,却始终未能寻到当事人的踪迹。

“姐,咱要不去找村委会问问吧?”书记员刘蒙提出建议。三人一拍即合,转而向村民打听村委会的方向。

来到村委会,正好遇见一位穿着白衬衫的大叔外出,苗苗赶紧上前掏出证件表明来意:“您好,我们是长安法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现在有一起案件送达找不到当事人,请问您认识这个人吗?”

大叔眯眼端详证件,说道:“哎呀,那你可找对人了,我是村支部书记王勃,这里没人比我更熟悉情况,你们稍等,我来帮你们联系。”

王支书带着三人回到办公室,迅速翻起户籍登记簿,同时拿起电话,逐一联系各村民小组长与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

“老李啊,你知道***现在住在哪一片不?法院同志找他有事……”电话接连不断打出。不多时,经过多方核实,王支书锁定了当事人的准确住址。

“找到了!走,我带你们去!”他顾不上原本的外出安排,亲自领着三人径直前往目的地。在王支书的精准指引下,三人顺利敲开当事人的家门,送达了法律文书。

“真是多亏了您!这么热的天,我们人生地不熟,挨家挨户打听,如同大海捞针。要不是您熟悉情况又热心帮忙,我们还不知道要跑多少冤枉路。”成功送达后,苗苗由衷地向王支书表示感谢。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分离现象普遍,“按图索骥”式送达屡屡碰壁,加上拆迁改造引发村落布局重构,传统门牌编号体系失效,增加“门难进”“人难找”的困境,送达难题由此衍生。

针对农村地区“送达难”这一司法实践中的痛点问题,长安法院将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借助村干部、网格员、特邀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把司法专业力量与乡村治理资源深度融合,有效破解法律文书“最后一公里”的送达困境,实现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的优势互补,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作者:苗 苗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