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车间、进社区、进驿站 —— 西咸法院法官“花式”普法的一天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28 09:35:27 阅读量:

蝉鸣在枝头不知疲倦地聒噪,连风都裹挟着热浪奔涌而来。西咸新区法院空港新城人民法庭的法官们踩着滚烫的光影,在车间、社区、驿站间穿梭,为企业、群众送来丝丝法治清凉。这场“花式”普法,没有固定的讲台,却在忙碌的生产一线、烟火缭绕的居民社区、家门口的法治驿站里扎下了根。

清晨的车间

在临空产业港的新材料公司车间,机器的轰鸣声里,某负责人指着合同文本说:“您看我们的合同已经很严谨了,可偶尔还是会有争端。”武粉粉法官笑着打了个比方:

“合同条款是教条的,但法律风险就像夏日的蚊虫,总在不经意间叮你一口,得提前把‘窗纱’钉牢。”

针对这些高频问题,她指着条款细细叮嘱:“这一条的期限尽量精确到日”“工人的防护装备必须配齐,别等出了意外才补救”“新材料研发得赶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法官走进一线生产车间

普法从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生命周期,把法律嵌进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既为企业良性发展明晰合规路径,也为构建健康劳资关系指明方向,护航着各类企业行稳致远。

正午的议事厅

转身走进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阳光里社区的议事厅,这里的话题更贴近回迁群众的柴米油盐。土地征迁流转、集体收益分配,每一个字都牵动着百姓的生计。

组长说:“咱们组上都得感谢法庭,咱根据书记员王耿耿给咱讲的法律、政策来,不折腾群众,也给咱省了不少诉讼费”。

村干部与法官围坐一圈

已决“示范判决”的作用——就像秋收分粮,秤杆必须端平。法庭曾用生效判决校准过分配方案的偏失尺度,如今回访时,相关判决已结出“硕果”:原涉诉村组的征地款案件数量断崖式下降,曾经频繁诉讼的“熟人”如今也未再见到踪影。法官们的谆谆说理,如同墨线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拉出一条直线,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傍晚的驿站

视线转至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综治中心,综治中心负责同志道出了工作的苦衷:

“我们有平台、有人员,就是把握不了工作方法,调解工作老是卡着进行不下去”。

“你们专业优势强,调解经验丰富,希望你们传授一些调解方法和技巧,助力我们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

新区调解员笑着说道。空港新城法庭早已备好“法治菜单”:资深法官解读常用法规,用鲜活案例“解剖麻雀”,连“如何倾听”“如何共情”的调解技巧都倾囊相授。

 

交流会上,刘保祥法官通过互动式教学、情景化表达,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冷却降温法、换位思考法......亲友疏导法”的调解八法、“事前预判析理、庭中情感疏导、庭后答疑解惑”三步走的调解程序,“对!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调解员说。通过法理与温度的双重滋养,在“共享驿站”这片沃土上,多元解纷工作正绽放着灿烂之花。

车间里的合同细节、社区议事厅的分配文件、综治中心的调解工作日记厚了不少,里面夹着企业的困惑、群众的意见、更装着法治思维所播下的种子。这场“花式”普法像洒在滚烫地面的清露,在人们心头留下持久的沁凉。

 


作者| 丑程瑶

编辑| 李娟

审核| 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