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区桥南镇花园村依托主导产业 多措并举促脱贫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07 22:05:37 阅读量:

 本网讯(通讯员 杨玉婷)桥南镇花园村地处秦岭北麓,沋河川上游,距桥南镇西2.5公里,现由花园,长魏,清水河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有612户,2541人,耕地3137.4亩,在册贫困户116户,395人,低保户,10户,16人,五保户4户4人。主导产业为花椒,核桃,现有花椒900余亩,核桃1000余亩,葡萄60亩。耕地大多为塬坡地,长年干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花园村党支部和包联单位区委统战部、区农机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同谋划,同发力,全方位多措施并举,多条腿走路,不断创新群众增收模式,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依托主导产业,围绕种养做文章,开展科技培训,强化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户如期稳定脱贫走出一条多产业并举发展,多渠道增收的新路子,好路子。
一是土地流转,固定收益金促脱贫。在花园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部分农户以每亩800元—1000元的价格,将1000亩土地流转给陕西生态产业观光园,流转土地的农户就地在企业务工,除工资收益外有固定土地流转金收益。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入80——100万元,依靠土地流转的固定收益金加快脱贫步伐。
二是扶贫“托管羊”收益,定期分红促脱贫。包联帮扶单位区委统战部、区农机局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征得贫困户同意的情况下,出资4.4万元为部分低能,弱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购买湖羊44只,交给辖区内兰剑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托管代养。企业承担风险,减少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产生利润合作社30%,贫困户分红70%,党支部、贫困户参与监督管理,代养单位定期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疾病防治,托管羊产生利润每年定期分红,以增加贫困户收益。
 三是依托主导产业,变输血为造血,造血发展帮扶增加收益促脱贫。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结合花园村大多为塬坡地,灌溉不便,长期干旱的实际。依托主导产业,用足用活临渭区产业扶贫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主发展种养业。在原有花椒、核桃和其他林果面积的基础上,鼓励其继续扩大栽植面积,并结合农时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针对低能弱智、五保户、丧失劳动力、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户,采取邻里或者亲戚“代养托管”模式,鼓励其发展种养业。对于无劳动能力而有养殖意愿户,发挥本村养殖大户“能人引领带动”作用,由本村有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代养托管,产业补助金由代养托管人领取,收益分配由双方协商,党支部作为第三方参与监督管理。
 四是发展林下立体种植、和庭院经济,增加收益助力脱贫。鼓励群众,全民参与,在核桃、花椒幼林下立体栽植茶菊或者中药材“地丁草”。鼓励群众利用自己的房前屋后,空庄基,零散坡地、空闲地,栽植茶菊,既美化庭院,又增加收入。为激发群众发展茶菊产业的热情,带动群众快速致富,花园村党支部发挥干部党员带头作用,让干部先行一步,承包20亩地,建立干部茶菊产业示范园,于今秋育苗,明春大面积栽植收益后,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立体种植和庭院经济,多渠道增收促脱贫。
五是输出贫困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就业帮扶促脱贫。发挥包联单位优势,多方联系企业,组织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时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尤其是低能、弱智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针对低能劳动力由群众推选一名能力强、责任心强的领工,负责组织、照顾低能劳动力。在帮扶单位协调的用工单位就近务工,以增加贫困户收入。全村第一批劳动力以日工资80-100元已经输出到陕西唐德建筑有限公司务工,既输出了贫困劳动力,保证了低能、弱智贫困户生活无忧,又增加了贫困户家庭收入。
六是草编工艺加工,为脱贫加油助力。发挥本村百富草编合作社作用,开展草编技能培训,引领群众就地取材利用麦杆,包谷皮手工编织工艺品销售,长期带动妇女,老弱群众学技术,坐在家里靠手艺增加收入。
 在花园村党支部引领下,在包联单位的倾情帮扶下,目前花园村享受产业扶贫扶持政策130户541人,就业创业24户59人,生态补偿124户437人,异地搬迁35户149人,危房改造32户73人,医疗救助77户267人,教育扶持55户236人。
编辑 李思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