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3-10-14 14:08:54 阅读量:

  镌刻在城市精神上的文明之花

  漫步于城区绿意掩映下的大街小巷,一条条整洁通畅的街道、一座座弥漫文明气息的文化墙,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礼让……文明浸润着城市的每个角落,扑面而来的文明气息沁人心脾。

  文明城市不仅仅是对物质建设水平的考量,更多地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市委书记曾这样谈创文:“文明城市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由一个个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组成的。因此,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必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抓具体、抓细胞,积小胜为大胜,一点一滴塑造城市文明。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活动,分行业、分群体开展好学生、好警察、好公婆、好媳妇、好市民等创建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感悟文明、理解文明、实践文明,在参与中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质。”

  创文!渭南,一直在路上……

  从2005年到2011年,我市一举赢得了创省卫和创国卫两场攻坚战。7年的创卫,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把城市家园的时代理念根植在每个市民的心中。但这座年轻的美丽城市并未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又酝酿出一个崭新的目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有梦就去追。从号角吹响的那一刻开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战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最前线,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一时间,街与街,村与村,一家家,一户户,数百万干群鼓足干劲,各阶层人士力争上游,只为“省级文明城市”的殊荣花落秦东这块热土。

  文明城市,一块含金量极高的“招牌”,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竞争力的载体。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位起步、分类指导,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县联创、全面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诚信建设步伐加快,人文环境取得积极进展,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截至目前,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测评的9大项指标基本达标,124项测评内容,362项测评标准基本完成。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第一环境”。近一段时间来,在市政府政务大厅,一个特殊的参观团正在和市上的领导热切交谈,谈话始终透露着坦诚和谐的气氛。这是我市邀请市民参观市政府,了解政府部门工作运转程序的一个活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服务在温馨中沁润,政务公开不仅是一种诚意,更是文明内涵的一次生动诠释。

  2011年以来,我市在全市组织推广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不断引导干部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信念,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网络服务制度、群众信访接待制度、机关内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序,接受媒体和市民监督成为自觉行动,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在渭南悄然形成,而点滴汇聚的政治文明正在为文明城市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

  在渭南高级中学,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和政法系统联合举办法制讲座,让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感受现代社会的规范,理解文明社会的真正内涵。

  从2011年开始,我市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加强普法教育。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实施“校园法制教育工程”,成立了市、区法律援助中心,构筑了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完善公民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劳资协调机制,化解劳资纠纷。随着法治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渭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市场是城市的窗口。一个城市市场的道德水平和诚信程度,能从侧面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建立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好的市场环境,我市全力完善诚信建设体系。积极推进“诚信渭南”的建设,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严守合同契约,兑现政府承诺。大力开展创建“诚信企业”等活动,建立起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渭南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发展。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的建设,不仅严厉打击了制售伪劣食品和商标侵权、虚假广告行为,还有效的规范了市场竞争行为,优化了市场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企业得到了实惠。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创建文明城市,重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品位、文明素质。伴随着市博物馆、体育馆的陆续建成,渭南的文化环境将日趋规范和健全。文化艺术中心的即将开放,它将有力的提升渭南文化市场的品质,渭南将快速步入新型文化城市的行列。

  为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实践活动,道德模范、最美渭南人、创业先锋、好媳妇、最美女性、最美警察、十大经济人物等一系列有益的社会活动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把“崇德守信、包容友善、务实创新、负重图强”的渭南精神发扬光大。

  目前在渭南,城乡文化丰富多彩,一元剧场、激情广场大舞台,秦腔自乐班、电影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覆盖全市。文明观演、文明出行,见义勇为,扶贫帮困等文明行为从而有效凝聚了城市的“精”、“气”、“神”,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提升了公民的文明素质。

  开展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渭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等文件,健全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将未成年人教育融入生活学习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味文明的精髓。为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渭南市成立了由1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网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学校周边环境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查封了一批游戏厅和无证网吧,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通过加强对文化环境的社会监督,构筑起了一道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绵密“保护网”,全面净化了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其铺平成长路。

  铺就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随着渭南市东入口、朝阳大街东段道路改扩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车、朝阳大街东段道路工程竣工,标志着渭南市东入口快速通道网初步形成。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渭南市全面打通了城市“断头路”,同时有效推进了中原街、西华街、广场西路、六泉路、建渭大道、南环路等6条新建城市道路的建设。

  伴随着沋河公园、朝阳公园、渭清公园等城区公园的建成和使用,城区四季常绿,美化、亮化成效突出。沋河公园蓄水坝的建成,一个年轻时尚、现代优美的新兴城市訇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沋河公园蓄水坝的建成,结束了渭南无休闲水域的历史。

  与此同时,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实施“畅通工程”。强化集贸市场管理,全面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保证城市干净卫生管理有序。市中心医院迁建,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健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速度逐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都达到标准要求。一个祥和温馨的人居社会环境在渭南悄然形成。

  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治安环境;好的环境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亲和力。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也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目前,全市一村一警,政法干警一线工作日及时规范,他们深入基层,排查民情,化解矛盾,开展警民联防,社区民警驻村,夜巡查访,加强了电子监控设施建设,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稳定。同时,还推行了食品药品安全体制改革,统一职能,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查到底。建立起了突发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安全生产的氛围。稳定高效,安全和谐已经成为渭南市区的新风尚。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渭南依山傍水,绿意盎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多少年来,人们在山水灵气中历练着勃勃生机。如今的渭南因创建文明城市而使渭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秦东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年来,全市城区绿地已达到127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16%,人均公园绿地大于8平方米。朝阳公园、沋河公园、渭清公园,一座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