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13-01-16 14:26:20 阅读量:
延安投千亿“削山造城”
8个月前,一场打造新城的运动在“红都”延安拉开帷幕。延安拟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四个步骤,用10年的时间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延安新区。
据称,延安正在实施的这一“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
“这项工程如此浩大,须投资千亿!这么多钱拿来做慈善岂不是更好?用来造航母岂不是更好?填平的土地能建高楼吗?现代版‘愚公移山’,会不会有腐败贪官?如此巨大工程,会不会造福延安人民?”自推土机开始轰鸣的那天起,延安的街头巷尾,人们对一直对此议论纷纷。
自然条件成掣肘
仅有50万人口的延安,凭借石油产业链以及红色革命历史,2011年人均GDP就已突破8000美元,达到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中等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也位于陕西省前列。
然而,延安的发展仍然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瓶颈。延安城区三山(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抱,两河(延河、南河)环绕,城市设施主要在两河沿岸的川道和沟道上修建,呈“Y”字形分布,是典型的山区带状城市。市区仅有两条主干道,不少路段还只能单行。一到旅游旺季,外地游客常常找不到下榻的宾馆。
“城市的发展已经让延安人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城区红色文化遗迹淹没在了高楼大厦之间,甚至连革命圣地的灵魂建筑——宝塔山景观也即将被现代化的建筑所淹没。这让延安红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也成为现实难题。”延安市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功毅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延安全城也就十几辆车。当年建好这些马路时,感觉很宽敞,大街上安安静静的,可以在马路上慢慢溜达。”延安人邢东说:“现在延安大街上连骑自行车的人基本都没有了,马路上根本没地儿留出自行车道。路上车快车多,骑自行车已经成了危险的事情。和大城市一样,堵车现在也是延安的家常便饭。”
延安属于典型的线形城市。延安市区地形最为宽阔的东川最宽处也不足一公里,长度却超过了20公里。而地形更为狭长的南川,最宽处只有200米,只有两三条马路的宽度。
据介绍,延安36平方公里的城区目前容纳近了50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达到每平方公里1.47万人,“局部超过了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马耀峰认为,延安本身是“Y”字形河谷地貌空间形态,它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然等条件的限制,现在狭窄的街道已很难变宽,要想发展,只能向远处扩展。
上山只为拓展空间
延安某区领导专程到兰州新区考察后,表示要学习兰州经验,“要有‘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更要有‘大禹治水’的雄心壮志”。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在兰州新城的建设中,拟投资750多亿元,推掉700余座荒山,要扯起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大旗。
于是,延安也冲破传统思维,大胆提出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化理念。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削山、填沟,在山顶上开辟新城,而这个新城就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延安新区。
借助延安新区的建设,延安希望在未来20年成功吸引20万外来人口,同时也给这个城市的金融、商贸等行业带来活力和发展空间。
“上山,基本上就是延安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延安大学管理学院陕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东宁指出,尽管“削山造城”成本很高,但对于延安来说,已别无选择,“因为依托当地石油产业链兴起的金融、商贸、旅游等产业要想在延安发展起来,最需要的就是城市发展空间。”
负责新区规划的锦辉介绍说,为了确保新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新区管委会邀请国内30多位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方面的院士、专家,多次对新区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土方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评审论证,“专家组认为,延安上山建城在技术方面是科学可行的。”
据悉,延安市平山建城岩土工程已列为国家级科研课题和陕西省重大专项课题,全程跟踪研究,为同类地区“上山建城”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据粗略估算,通过“削山填沟”整理建设用地,每亩地的成本高达160万元左右;另外,拿到土地开发凭证以后,需要重新绿化,地质条件不好的,还需要进行多次夯实,这些规定动作无疑将加大延安新城的建设成本。
“实际上,上山造城也有经济效益方面的考量。”卢东宁指出,虽然延安新城一期工程投入就超过400亿元,总体投资将接近千亿元,但“根据测算,预计造地获得的经济效益为每亩100万元,一期工程仅直接收益就可达150亿元。”
摊大饼式造城或推延安坠崖
“别折腾了,人为破坏地貌得来的利益,要远远小于以后为恢复地貌而做的努力!”“各地最近十几年都在造新城,盖机关大楼搬迁政府,最典型的当属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大规模的造城浪费大量土地,尤其削山造城和填海造城一定会影响环境和生态。当然那要等若干年后才会显现。城市化绝不能大跃进,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延安削山造城的消息一出,大众议论纷纷,许多人担忧削山造城破坏生态。
如此大动干戈地建城,其“外科手术式”的做法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地方决策者有过多少考量?执政者和专家们必须认真对待、科学定案。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一定要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化想法和行为。
虽然延安现在可以依托石油产业制造的财政盘子,但不可再生的石油产业如今已成为夕阳产业,资源有枯竭的一天,产业有停滞之时,若按延安市政府削山造城的规划,10年后,延安城将扩大2.5倍,人口将增加1倍,届时,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能否支撑起“大延安”?
时事评论员张敬伟指出,如果延安造城雄心没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跟进,没有民生福祉的长远考量,没有对民心民意全流程的倾听,延安造城的雄心恐怕就会异化为大跃进式的蛮干。最现实的困扰恐怕是,延安造城的千亿投资太不经济了,不仅和延安的财政收入不相匹配,而且也和当前实实在在增长的国家发展战略不相符。
从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方向看,延安的发展方向不是摊大饼式的造城,而是实现资源城市的转型,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让黄土高原披上绿装,让水土资源得到涵养。这才是永续发展和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