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法院:深植群众“土壤”中 不竭“养分”汩汩来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3-10-28 15:57:50 阅读量:


    未央,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已全面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聚汉风唐韵、集开发优势。如今,这片热土催生了一个全国优秀法院——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

    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010年被陕西省高院荣记集体一等功;2011年、2012年在西安法院系统综合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是唯一一个总分超过百分的先进集体;2009年以来,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委政法委、省高院评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田明慧,这个优秀集体的“领头羊”,将荣誉的获得归结为一条简单的经验: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司法工作要接地气,要充分汲取群众‘土壤’的滋养,才会收获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初秋时分,记者赶赴未央,捕捉和感受这份奋进与希望。

    看似“轻松”的院长接待日

    9月9日,上午8点半。

    未央区人民法院院长田明慧准时坐在了信访接待室。

    每周一的院长接待日,是六年前他上任伊始定下来的制度。“与群众面对面,有利于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对、办实。”清晨的阳光烘托出田明慧饱满的情绪。

    坐在接待室一角,记者也开始一同等待当事人的到来。结果却不免让人失望,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情况仍然是门可罗雀。

    “看来院长今天很轻松啊。”

    “是啊,其实近两年来涉诉信访的案件一直在逐年下降。老百姓心安了,也就不来反映问题了。”

    “虽说院长接待日放在每周一,但老百姓真有事情来找,院长办公室的门也是随时敞开的。”

    从不拒绝群众的到访,愿意倾听百姓的诉求,未央区法院的院长接待日实际上已延伸到了每个工作时间。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么一组数据,近年来,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未央区法院的收案数逐年攀升,去年已突破万件,达10864件,位列陕西全省基层法院第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涉诉信访案件数却在下滑,去年一年发生的信访案件大致为5件。

    “从诉前、诉中,到执行阶段,努力消除和化解涉诉信访的意识,一直是贯彻始终的。”未央区法院办公室主任张红说。

    未央区法院副院长李苏告诉记者,努力搭建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平台,依法妥善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是做好立案信访工作的关键。在他看来,未央区法院推行的“领导包案化解”制度,对于攻克信访骨头案成效颇为显著。

    1993年,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老年协会向会员每人集资300元,并承诺高额回报。可老年协会在1995年向每人支付了36元的利息后,再无任何分文回报,致使参与集资的1300余名离退休人员多次集体上访。

    2012年3月,负责包案的田明慧亲自挂帅,带领办案人员多次奔波往返,悉心地做着各方面和老职工们的工作。通过多次与西航公司领导、主管单位和信访当事人当面沟通,又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座谈商讨,田明慧不停思考着、探索着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出路。

    经过数月的艰辛奔波,案件终于出现了转机。最终,在法院和西航公司的共同调解下,西航公司处级以上干部,以自愿捐款的形式筹集资金,向1300余名西航公司老员工们返还了20年前的40余万元集资款。

    西航公司老员工自发地联合签名,给法院送来了感谢信。他们用一首打油诗表达了感激之情:“未央法官不失信,公平正义为人民,吃苦耐劳解难事,百姓满意感谢您。”

    “法官不仅要面对面亲近群众,心贴心想着群众,更要实打实帮着群众。”田明慧说。

    “只要我们心中有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会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要提升满意度,树立法院的良好形象,就应该像未央法院这样为民执法。”西安中院院长任高潮高度赞誉。

    原来,看似“轻松”的院长接待日,背后浸润了法官们不辞辛劳的汗水。

    百分之一的希望与百分之百的努力

    9月9日下午2点,记者又驱车前往未央区法院三桥人民法庭。

    摇下车窗,撞入眼帘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大拆迁、大建设的喧闹之景。同行的张红介绍说,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三桥镇尤为突出。由于处在城市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前沿,三桥镇大规模实施城中村改造,由此带来的拆建、开发、物流、商贸等矛盾纠纷激增。

    为了走出案多人少的困境,只有5名审判人员的三桥人民法庭,从2008年起就试点创建了“41068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通过诉调对接、繁简分流、小额速裁、联动调解等,走出了一条便民、利民、惠民之路。

    三桥人民法庭坐落于小镇的一条胡同内,院落干净、雅致。

    记者发现,法庭几乎所有的办公室都关着门。一询问,原来同时有几个案子在开庭。

    “人均年结案200多件,任务繁重,但大家干劲很足。”开庭间隙,法庭副庭长同创匆匆抛下一句话,转身又开庭去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今年前四个月,全庭干警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12面。

    “患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生就会全力抢救;化解民事矛盾纠纷是法官职责,只要有百分之一化解希望,我们就会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今年4月18日,时任三桥人民法庭庭长、全国办案标兵王建安做客中国法院网时这样说。

    未央法院副院长徐世界介绍说,2010年法庭在辖区聘请了136名司法协理员,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网格建立到了最基层,采取委托调解、协助调解、人民调委会协议确认等多种形式努力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据统计,近三年来每年均有上百件案件通过这种“四调联动”的方式得以化解。

    在三桥法庭,记者看到了一张很温暖的照片,36名农民工和法官、司法协理员亲切地聚在一起,笑得很开心。

    照片诉说了一个更加温暖的故事。

    今年2月5日上午,寒风凛冽,但三桥人民法庭农民工讨薪现场却暖意融融,36名来自河南省潢川县的农民工欣慰地数着手中的钞票,领到了辛苦一年的血汗钱。这是三桥法庭启动农民工劳务费清收联动机制以来,继1月17日为74名四川籍农民工讨薪逾百万元后又一成功案例。

    董某等36人受雇于西安银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在三桥街道新店村“柏林春天”工地干活,眼看年关将至,但建筑公司因资金周转不开而未能兑付劳务费,农民工们心急如焚。2月4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大家找到三桥人民法庭多元化解办公室进行咨询。法庭副庭长王革听完诉说后当即表态,“你们的急事就是我们的急事,决不让你们空手回家过年。”说完马上召集庭室干警专题研究解决方案。

    全体干警及司法协理员分为调解组、兑付组、后勤保障组,分头行动、密切配合。经过调解组长达四个多小时的释法明理,建筑公司终于同意挤出资金发放劳务费。

    次日,在协理员王顺虎的协助下,兑付组对分配到每位农民工名下的金额逐笔确认并予以发放。看到干警们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积极维权的态度,农民工感动得热泪盈眶,“俺们打心眼里感谢好法官们。”

    2月5日下午,一面写有“司法公正为民工 热情调解见真情”的锦旗送到了法庭,农民工兴致高昂地要求与办案人员合影,定格下了珍贵的一瞬间。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