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判事业中放飞青春梦想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3-10-11 11:00:23 阅读量:


    “全院结案数前10名干警中,青年法官占了8人;法官温欣、王一婷,上半年调撤率分别达92.11%、87.88%,居全院前列……”7月8日早上,翻着案头上的2013年上半年审判执行绩效评估数据和法官业绩通报,蓝田县人民法院院长李社武欣喜地发现:这些参加工作时间不算太长的“80”后青年法官干警,经过在基层的摔打磨炼,已经在各自工作岗位脱颖而出,并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目前,该院35岁以下青年法官干警有43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1人,青年干警占到全院法官干警总数的近40%。去年以来,他们审结了全院45%的案件,完成了90%的调研、宣传任务。

    直面现实:年轻人占了半边天

    2010年,招录干警8人;2011年,招录干警10人;2012年招录干警8人……无论是来院的当事人还是律师,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穿梭在法院里的年轻面孔明显的多了。

    大批青年法官干警的加入,为该院审判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蓝田作为西安的东大门,农业人口较多、社情民意复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面对如此的司法环境和发展现状,如何让这些外地籍的优秀青年人才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基层“安下心,留得住”?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好、使用好这些青年干警,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成才?这些,都是蓝田县法院新一届党组始终认真思考的问题。

    “青年干警强,则法院审判事业兴。要在政治上培养青年干警,在工作上大胆使用青年干警,在生活上关心青年干警。真正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希望留人,让扎根基层的青年法官干警有舞台、有干劲、有奔头。”这是蓝田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社武经常说的一句话。

    信念教育:我想和你一样

    坚定的理想信念,乃达致成功之基。从青年干警进院之日起,该院就注重对其理想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

    2012年9月的一个下午,蓝田县法院三楼会议室。10名即将转正的青年干警坐姿端正,目光笃定。桌子对面,是他们敬畏又熟悉的李社武院长。

    “青年同志要做出成绩,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要珍惜这份神圣的、来之不易的工作,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把蓝田县法院当作我们的第二个家……”李社武院长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语重心长地与即将转正的青年干警交心谈心,给予谆谆教导,提出殷切希望。

    青年法官干警学历高,法学理论功底深厚,有着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让蓝田县法院党组感到忧虑的是,在蓝田这样一个山区农业大县,青年干警由于缺乏基层历练,不善于将法律知识与生活经验、乡村习俗等结合起来化解纠纷,往往案结事不了。

    经过多方调研、慎重研究,该院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司法理念”。要求青年法官在乡村司法中,要把调解内化为下意识行为,要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经常性深入偏远山区,就地开庭、巡回审判,要熟悉乡村的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实践证明,乡村司法理念是乡村法官在坚持法治理念的同时,在综合考量县情、民情以及乡民的实际心理和司法需求等因素后,依靠自身的司法智慧,总结探索出的符合乡村社会的办案模式和纠纷解决途径。

    除了雷打不动的入职第一课、转正述职会、五四青年座谈会以及道德讲堂等规定动作外,该院还注重发挥李增亮等“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身边“可信、可敬、可学、可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影响、带动更多的青年干警扎根蓝田、勇挑重担、奋发成才。

    “现今的我,像你当初一样。我顺着你在的方向,沿着你走过的路,来到了这里,我想和你一样……”在参观完该院鹿塬法庭旧址,聆听了全国模范法官李增亮的事迹后,该院行政庭青年干警惠文娟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写下这样一段感言。

    因材培养:言传身教立标杆

    今年5月2日,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蓝田县法院如期举行。

    “曾几何时,当我们面对着一摞摞厚厚的案卷时,看着当事人一双双迷茫的眼睛时,我们也曾彷徨,也曾不知所措……每到此时,我都多么渴望有一位前辈为我们指指路、把把关。”法学硕士、刑庭法官助理何育坤作为学员代表在拜师仪式上激动地说道。不止他一个,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到业务庭的年轻干警,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指定的导师。

    “青年法官导师制”在助推青年干警成长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一些老法官就公开表示,“青年法官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作为导师,我们再不加强学习就要落伍了。”

    7月3日,该院第二审判庭内气氛严肃又紧张,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法槌声,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在主审法官杨竹超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今天的旁听席上,坐着一批特殊的旁听者——该院全体初任法官。借助庭审观摩评查这一平台,初任法官不仅要悉数前来旁听,还要参与点评。通过庭审示范、庭审点评,提高他们的庭审技巧和驾驭能力,让他们迅速成为审判执行工作的行家里手。

    类似这样的帮扶带教在蓝田县法院再寻常不过。从“青年法官干警列席审委会”到“新任命助审员下基层法庭锻炼”,从“岗位大练兵”到“业务技能培训”……近年来,该院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素质提升工程”,鼓励青年法官干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践中成长,立足岗位成才。

    法官驻村:接地气方能有底气

    郭训兵,蓝田县法院鹿塬法庭法官助理。作为一名“80”后青年干警,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蓝田县前卫镇鹿走沟村、徐塬村等7个行政村的“驻村法官”。

    初到蓝田县法院鹿塬法庭时,因为工作环境不同、语言沟通困难,这个来自四川达州的小伙子和其他外地籍青年法官干警一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要想开展好工作,首先得从听懂当地老百姓讲话开始。为此,他利用巡回审判、下乡驻村的一切机会与当事人和村民交谈,学习当地群众语言,了解基层风土人情。当初,担任法庭记录时,当事人讲话70%的他都听不懂;经过这几年在基层的摔打和磨炼,不但听得懂,他甚至还能用蓝田方言和当地群众拉家常。

    作为青年法官干警密切与基层群众联系、吸收地气的有效平台,该院35岁以下的青年法官干警,基本上都有5至10个不等的联系村。青年法官每月至少要到联系的村组实地工作1次,每季度至少与群众代表座谈1次,每半年至少举办法制讲座1次。对于驻村法官的工作成效,该院法官工作室管理中心还依据“七个一”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今年4月21日上午,位于蓝田县华胥镇的羊茂山村一下子炸开了锅:村民张东在雇佣他人给自家盖牛圈的过程中,砖墙突然倒下,致二死二伤。因与雇主张东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死者家属迟迟不愿将死者下葬,后经村、镇干部多次调解亦无结果。 

    正当事态陷入僵局时,主持调解的一位镇领导将目光投向驻村法官。了解到事态的严重性后,驻村法官刘席在第一时间即赶往事故发生地。在当事人家中的牛棚里,一番温情的调解后,最终,双方均表示不再相互僵持,并就赔偿和善后处理达成一致协议。 

    “驻村法官在深入基层开展矛盾摸排、纠纷化解、法制宣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做群众工作能力,也赢得当地人民群众的信服。”同样作为驻村法官的刘席,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

    三曲联奏:搭台子、压担子、晒成绩

    在青年法官干警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上,蓝田县法院党组始终坚持严格管理、精心培养、大胆使用,并结合实际“搭台子”,根据工作“压担子”,大批优秀青年法官干警脱颖而出。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