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宁陕县一位“路村长”的“创业路”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3-07-11 14:02:00 阅读量:

张迁华在修路工地上

西部网讯 因为没有路,他外出打工找出路;因为修路,他高票当选村主任,被村民们誉为“路村长”。现在,他正带领村民们阔步行进在增收致富的大路上。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张迁华与村民一道铺筑的那条路,其实也是——一位路路村长”的“创业路”。

初夏时节,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千山竞翠、万木葳蕤,碧空如洗、举目皆绿。这个季节里,梅子镇生丰村小堰沟呈现的是一幅山水田园画卷,两座青山间一脉清溪蜿蜒流淌,白墙黑瓦的人家散落两岸,间或一片闪着银光的梯田…..

早起的张迁华站在自家的院场边,望着晨光中那条通向沟口犹如灰白色飘带一般的水泥路,以及三三两两骑着摩托车托着化肥从沟口疾驰进来的村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欣慰。

这条3公里的水泥路,记录着张迁华艰辛的创业历程,凝聚着他回报家乡的心血,还将成为他带领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梦想的大道……

外出打工找出路

梅子镇生丰村小堰组与汉中市佛坪县石墩河镇毗邻,属宁陕县的边远村民小组,也是全县唯一一个乘车出行要经过其他市和外县的一个村民小组。全组27户76人,散居在小堰沟两岸,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

“没有路,那个日子真叫难啊!”回想过去,张迁华感慨地说,那时出行到哪都很困难。去梅子集镇办事,要翻一座高山,走30多里的崎岖山路;到邻县石墩河集镇买日用品,也要走10多里小路。无论进出的东西,村民们都得肩扛背挑。

没有路,难致富。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小堰组产业难兴,增收困难,村民的日子过的非常艰苦。一些有门路的村民,想办法搬离了被人称之为“穷窝”的小堰。虽然交通不便,可小堰的山林资源丰富,张迁华利用自己林地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努力用勤劳苦干增收致富。经过几年奋斗,收入勉强有些增加,紧巴巴的日子却没有太大的改变。“那些收购香菇和天麻的贩子,大多都是沿着大路跑,”张迁华说,由于不通路,香菇和天麻卖的价格总是比别人底,尤其是遇天气不好,没有人上门收购,烂在家里也是常有的事。“三下五去二”,幸幸苦苦一年挣不下几个钱。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苦于脱贫致富希望渺茫,张迁华常常望着层层叠叠的青山,看着汩汩流淌的小堰河,自问改变贫穷面貌的出路在哪里?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外出打工,邻村不少的村民外出打工收入都还不错。

1996年春节刚过,小堰沟上下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经人介绍,张迁华告别妻儿老小,怀揣致富梦想来到了潼关金矿。那一年,张迁华31岁。

“早听说外面打工苦,到潼关金矿上班后,其辛苦程度远比想象的要苦的多,”张迁华说,开始他在矿上负责拉架子车运送矿石,大家都跑的很快,几乎气都喘不过来,一天下来人都累倒了。尽管辛苦疲累,张迁华咬牙顶着,从不请假缺班,还很热心的帮工友们做一些诸如帮忙修理架子车的事。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