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 时间:2013-01-16 14:26:30 阅读量: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六点左右,石泉县向阳社区附近的妇女们都会陆续来到社区门前跳舞,排练舞蹈《欢聚一堂》和《金色的阳光》,准备参加县里即将举办的《舞动石泉·我最美》春节文艺节目评选活动。在池河镇五爱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打篮球、跳广场舞、下象棋、玩玩健身器材也已成为村民们农闲之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切得益于石泉县覆盖城乡居民、正在逐步完善,加快推进的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硬件设施 强化阵地保障

“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光彩绚烂的舞台之上,而是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是石泉县委宣传部部长周瑞玲说过的一句话。先让老百姓有个活动场所,则是确保百姓享受公共文化的基本物质前提。

近年来,石泉县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进程,形成了县级文化项目辐射带动、镇级综合文化站承上启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的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体系。县城有中心广场、人民广场、春潮广场、滨江公园,图书馆,各镇有综合文化站、数字农家书屋、村上有文化活动中心,县影视文化艺术中心、文博馆、城市展览馆、杨柳体育馆等项目也正在建设中,随着文化设施的日趋完善,百姓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去处。截至目前,石泉县已全面建成202个农家书屋,按要求配备相关设备,书屋面积都不少于20平方米。2012年,在城关、池河、两河等镇新建了10个数字农家书屋,作为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的调频广播项目也于去年顺利实施,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县级调频广播中心机房、发射机站和各镇机房机站的设备安装和信号传送线路架设等建设工程。目前,全县调频广播信号已经开通,收听当地广播将成为城乡居民了解当地政策、时事动态和文化娱乐的又一种便捷方式。

为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石泉县从消除农村“文化贫困”现象入手,结合创建农村文明和谐新家园工作,以“五个一”(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社团、一所农家书屋、一个科普宣传栏、一个健身娱乐场所)为重点,统筹文化、科技、卫生、计生、综治等部门资源,综合布局村活动室,打造农村学习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村民议事中心。选择五爱、明星等13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各村活动队伍和活动场所的问题,为建立农村文化繁荣长效机制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创新激励机制 优化人才环境

各类文化社团是繁荣群众文化的主力军,也是在群众中培养文化人才的摇篮。按照鼓励参与、多成立社团,鼓励创作、多出精品,鼓励交流,多举办活动,鼓励提升、多外出参展参演“四鼓励四多”的要求,2012年,石泉县出台了《文化发展奖补暂行规定》、《文艺社团活动奖励办法》,不仅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和保障,还对先进社团进行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按照逐步发展农村文化社团,各镇至少成立1到2个的指标要求,2012年城关、池河、两河、后柳、熨斗、饶峰、中池等镇都引导组建了新的文化社团,新发展会员1000余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社团35个,共有会员2500余人。

为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文艺人才结构,强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特长型专长型文化艺术人才紧缺现状,切实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石泉县打破户籍限制,以海选、复赛、决赛的形式选拔10名“石泉十美”形象大使,并根据选手们的意愿与能力特长优先安排到文化旅游或宣传艺术等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享受与正式在编在岗人员等同待遇。目前,选拔活动正在进行中。

在石泉县委、县政府近期刚下发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里,对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有懂文化、爱文化的人员进入文化广电部门的领导班子、担任下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在2013年6月前通过,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选拔任用,配强各镇文化站站长,文化站站长按专业人才配备,享受副科级待遇,受县委宣传部和镇党委的双重管理,各部门和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文化宣传员。为了带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石泉县文化发展奖补暂行规定》对在中省市县各级文化赛事活动中获奖和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取得显著成效的文化社团、个人实行奖补,对农村新注册成立的文化社团给予一万元的奖励,为了使民间的老艺人、老学者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使他们的传承条件得到改善,使我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和有效保护,2013年起还将对经县文化强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民间老艺人、老学者发放津贴。这一切都将更加调动文化人才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为全面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丰富文化活动 提升幸福指数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基层群众物质生活日益改善和提高,如何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也成为了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石泉县委、县政府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并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不仅文化活动载体日益丰富,而且更加注重了群众的参与性,为基层群众奉上了一道道可口的文化大餐。

2012年年初,石泉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多彩生活、幸福石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的通知》,对全县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做了安排部署。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注重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坚持挖掘民俗、彰显特色,春节期间,开展了民间社戏闹新春、猜灯谜、焰火晚会等活动。在“三·八”、“五·四”等节庆日,相关职能部门都举办了各类庆祝活动,烘托节日气氛。为了给广大歌舞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举办了首届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基层群众纷纷登台露相,展示自我。特别是民歌大赛,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观看并颁奖,给予广大文艺爱好者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在全国第二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期间,还举办了系列奇石根雕书画展,广受专家的好评。8月,省电视台《欢乐陕西行》栏目首站走进石泉,录制了一场地方文艺节目,对宣传展示石泉文化旅游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石泉县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创新十八大宣讲方式,由石泉县委宣传部、农工部牵头,组织农、林、水、科技、计生、卫生等部门参与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暨惠农工程“五进”(道德规范、政策法规、卫生健康、科学技术、文化活动进农家)宣传活动陆续在各镇展开,活动全面覆盖11个镇,参与群众近万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义诊2000多人次,各镇组织群众参演的节目20多个。此次活动按照形式多样,城乡互动的原则,与十八大精神宣讲相结合、与乡土文艺展演相结合、与汉调二黄“六进”活动相结合,通过一场讲座、一套宣传资料、一场咨询、一场义诊、一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为全县11个镇的广大群众送政策、送健康、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文艺演出环节,主持人和台下的群众进行了有奖互动抢答,将整个活动氛围推向高潮。石泉县委宣传部部长周瑞玲结合十八大精神所做的《建设新农村、争当新农民》的主题宣讲贴近三农实际,群众听得认真,互动提问回答积极,反响热烈。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人员专门编排的小戏《一筐土鸡蛋》、新创作的快板《街头巷尾热议十八大》和小品《暗访》、《四大妈夸媳妇》等精品节目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到了文化活动的魅力和新农村幸福生活的甜蜜。(通讯员 徐小兰 吴亚君 陈媛)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